从《戏剧性的日本人》看艺术观与人生观[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循序渐进的阐述了日本人关于本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之间的“自他意识”。文本通过略论山崎正和的理论,简要的解析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审美情趣的差异点。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人生观;艺术观;自他意识;中国;日本
  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在日本国内的声誉非常高,它让日本国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进行精神层面的深省。文章列举了日本许多著名的作家,如戏作家目下顺二,擅长和歌的纪贯之等。从日本著名戏作家目下顺二,关于《平家物语》中的平知盛在面临着家族灭亡之前,依然固守家园,拼尽全力直到最后一刻。木下认为在日本文学传统中唯一的“戏剧性”人物就是《平家物语》的平知盛,而木下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的人物在之后的日本文学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与西方戏剧的诸如俄狄浦斯王等人物的性格基本吻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日本戏剧到日本文学的反思,再到人生观与艺术观,究其原因之一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量的借鉴西方的文学创作手法,这使得日本文学无法坚持原有的创作技巧。山崎认为,日本应该在这种近代的风潮中“自我觉醒”,找回属于自我的特色。对待外来文化,应该破除传统旧习,及时转变观念,但仍然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保持“自他意识”。
  一、日本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一)日本人的艺术观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这一地理环境也同样的造就了日本人的细腻、柔软的性格。他们关于外界的事物都是充满着新鲜感,想要去探究和发现。因此,日语论文,在日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假名,亦有借鉴西方外文的外来语,当然,还有其原始的东西。由此可见,日本这个国家关于外来文化、艺术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而由于细腻的性格,日本人关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力也是极强的。如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衍生出来的“物哀”这一文学术语,使得国民在欣赏樱花飘零,感叹变化无常,很多学者也认为是“无常观”的一种表现。另外,“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正是由日本作家创造出来的。透过这种细腻的审美情趣,我们或许发现日本人的艺术观是细腻中不失细微,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古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日本人的艺术观大概与这诗句异曲同工。
  (二)日本人的人生观
  首先,日本人是很注重“暧昧”一词,因此,也有人将日语称为“暧昧的语言”。正如山崎正和所说,“日本人大概在现实中是感性的国民,在自我表现(艺术表现等)方面是沉默寡言的国民。但是,这并不直接意味着我们缺乏‘自・他’意识,日本人确实构筑了忙忙碌碌苦心经营等的本质文化,其结果就是,创造了即使在今天,彼此间不言自明。”诚然,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即便是一个暧昧的眼神,也能够传达出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暧昧的日本人”。他们认为无需赘言,就能够使自己及对方明了。
  其次,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把世界文化分为“罪”与“耻”文化。所谓“耻”即“礼义廉耻”之“耻”,是中国儒教文化中解析出来的一个文化元素,由于日本独自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更被明确的强调出来,成为日本人的人生观的积淀。从耻文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集团型”社会,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要在集团内部中得以体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人生观的出现呢。日本的伦理道德基准是来源于中国的儒教思想,作为儒教的核心,“礼义廉耻”在日本民众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江兆民在其名作《一生有半》中,把日本的“耻”的文化与日本人自杀风尚关系起来加以思考。正是因为这种知耻理论的文化背景,日本也成为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其实,从上述来看,日本作为一个模仿能力甚强的国家,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艺术、思想中优秀成分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本民族应有的特色,保持其“自他意识”。
  二、中国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一)中国人的艺术观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许是受到古人的作用,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看到花朵的朝开夕落,看到叶子的零落成泥,都会慨叹变化无常。这又与日本的“无常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其说是日本人的温婉细腻,不如说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从先秦到汉唐,中国人的智慧已经受到世界的瞩目。如诗词歌赋,彰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然而,随着西方文艺的不断冲击,中国人的艺术世界也还是受到了冲击。西方人的自由奔放,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国人关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是很有建树的。“时尚”、“沙发”、“沙龙”等具有西方色彩的词语,不觉走进日常生活。当然,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盲目追求西方的风潮,却连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都不知道,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需牢记祖国的风俗传统,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也要慎行甚微。
  (二)中国人的人生观
  与日本人的“经常受到非议的我们的‘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性格,是太过强烈的自・他意识的堕落形态。”的人生观相比,中国人的人生观却相对更加保守。比如,我们的老一辈经常研讨的“争光”论,“话到嘴边留一半”,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还是作用着当代的我们的生活。
  首先,“争光”论。相信大家都会有和笔者类似的童年经历,没有上小学之前,家长们就会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上学院,为家人争光。其实,我们从小所受到的争光教育,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愿这样做,只是迫于家长的面子,长辈们的殷切期望,不得不为之努力。这样,也好对得起家人。就像中国人在参加奥运会时,每一个中国运动员都会为了中国体育拼搏,但是“争光”是有必要的,但“一旦争光成了目标,那意义其实就有限了。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历史文化渊源之久远,真不必愁没人才的出现。”所以,只要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争光”,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努力而动容。   其次,“话到嘴边留一半”。中国人在社交过程中,“国人对国人,如今很时兴周旋了。”总是对他人极尽赞美之词,“那种如火如荼的温暖关怀,那种慷慨激越的冲动,虽然可能是一样炽热的火焰,但在那其中所包装着的,有可能是让人担心的冷漠与怀疑,简直真假难辨。”好话听的太多了,就会蒙蔽双耳,却无法认清自我。因此,至今,我们还依然奉行“话到嘴边留一半”,这是给别人留有进步的空间,也给自己余地。
  最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顾名思义,自己不想做,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这恐怕也是孔子儒家“仁义道德”之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今职场中,总是会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给新来的职员去做,美其名曰,锻炼新人。但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值得反思。
  三、结语
  通过关于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的文本略论,我们能从中了解到日本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虽然是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冲击,但在冲击中,还是能够有着强烈的“自他意识”蕴含在民族文化之中。还通过对比中国与日本的艺术观与人生观,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更使我们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注释: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7.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日语毕业论文,7.
  盛邦和 《透视日本人》 文/R出版社,1998,4:149
  中江兆民 《一生有半》 译林出版社,1979,10.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7.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2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5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5
  参考文献:
  [1]山崎正和.戏剧性的日本人[M].新潮出版社,1971.
  [2]中江兆民.一生有半[M].译林出版社,1979.
  [3]绫部恒雄.外から/た日本人[M].朝日出版社,1992.
  [4]盛邦和.透视日本人[M].文/R出版社,1998.
  [5]吴非.中国人的人生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尾崎春生,喻海翔.中国的强国战略---日本人解读中国2050[M].东方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