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翻译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活动,在当代翻译探讨领域中,其作用越来越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准则是总准则,翻译过程都必须遵守。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措施。从该理论看,翻译上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外交流活动日益扩大,翻译活动也日益频繁。在翻译... 引言:
随着对翻译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活动,在当代翻译探讨领域中,其作用越来越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准则是总准则,翻译过程都必须遵守。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措施。从该理论看,翻译上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外交流活动日益扩大,翻译活动也日益频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碰到文化关联词的翻译问题。文化关联词是表现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的词汇。翻译实践告诉我们,文化关联词所具备的要素并不可能完全再现和完全等值的,翻译难度很大。依靠一种翻译标准和一种措施是无法解决这类词语翻译问题的。
因此,本文拟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探讨日译中国文化关联词的理论依据,拙文大胆提出:充分实现翻译目的的翻译才是对文化关联词适宜的翻译。笔者认为文化关联词的翻译以对外宣传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从而主张根据此目的来选择最适当的翻译策略与措施。该翻译理论对文化关联词的日译问题具有很有力的解释性和指导性,存在相当的探讨空间和价值。
本文的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并对理论核心之“目的论”加以详细介绍。同时概述中日两国翻译学界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探讨近况和该翻译理论对文化关联词翻译的指导影响。
第二章,首先根据中国、日本、欧美等国的先行探讨,对文化关联词加以定义和分类。并阐述拙文的探讨范围,即以“文化固有词汇”为探讨对象,排除了熟语、色彩词、动植物词等与文化相关的词语。其次论述文化关联词的翻译可能性,继而考察文化关联词的翻译近况及难点。
第三章,主要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着重考察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研讨如何处理文化关联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异同,如何协调好三大准则(目的性准则、连贯性准则以及忠实性准则),如何根据翻译目的及翻译意图调整翻译策略和措施等问题。笔者认为文化关联词作为中国对外宣传文化的窗口,应该以文化传播为目的来进行翻译,因此建议采取“纪实翻译”策略,通过音译、汉字直译、逐字译等措施,必要时可以添加注释加以说明。让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并满足读者对中国的文化好奇心。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拙文的探讨成果及探讨意义,并提出今后的探讨课题。 参考文献: ,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