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日语界对于“あいづち”(中文译名:附和表现)的探讨非常热门。尤其“あいづち”是日语的一大特色,围绕“あいづち”的表现形式、功能、频度、使用时机及其与发话权的联系等各个方面引言:的探讨也有着相当比例。虽然各探讨者对于“あいづち”的定义多少看法有些不同,但其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是各探讨者所公认的。一直以来,“あいづち”被认为是日语所独有的特色,但实际上其他语言也有着和日语的“あいづち”相同的存在。例如、汉语中的“附和表现”,英语中的"reactive token"和"backchannels"等。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对于日语中“あいづち”的探讨,但对于汉语中附和表现(为和标... 引言: 近年来,在日语界对于“あいづち”(中文译名:附和表现)的探讨非常热门。尤其“あいづち”是日语的一大特色,围绕“あいづち”的表现形式、功能、频度、使用时机及其与发话权的联系等各个方面引言:的探讨也有着相当比例。虽然各探讨者对于“あいづち”的定义多少看法有些不同,但其在日常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是各探讨者所公认的。一直以来,“あいづち”被认为是日语所独有的特色,但实际上其他语言也有着和日语的“あいづち”相同的存在。例如、汉语中的“附和表现”,英语中的"reactive token"和"backchannels"等。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对于日语中“あいづち”的探讨,但对于汉语中附和表现(为和标题统一起见,以下将日语中的“あいづち”标记为日语的附和表现)的探讨却不多。而对于中日附和表现的对照探讨更是甚少。鉴于此,本稿以中日谈话节目中出现的附和表现为探讨对象,在先行探讨的基础上,引言:对照探讨。以附和表现的表现形式、功能、及其结构体系等角度的中日对照为中心,探究汉语谈话场面(以下简称为CC)及日语谈话场面(以下简称为JJ)中所使用的附和表现的差异,并力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总结出处于两种语言中附和表现的各自特征。此外,若能通过本文对于附和表现的中日对照探讨,对正在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或正在学习汉语的日本学生来说,在进一步了解中日的附和表现,加强跨文化交际上有所帮助的话,笔者将倍感荣幸。本稿的探讨成果可以简单地如下概括:中日谈话节目中,对于附和表现的使用上,JJ和CC虽然没有很大的实质性差别,但在细小地方却存在着众多异同。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在JJ和CC中,二者共同并用“言语性附和表现(例如:‘うん’‘嗯’等)”及“非言语性附和表现(例如:点头、微笑等)”,且都以言语性附和表现为主流使用对象。且在CC中,非言语性附和表现经常伴随言语行动出现,其出现频度也高于JJ。此外,据本稿的考察结果可知,在CC中感性附和语和概念性附和语以2:1的比例存在,而在JJ中言语性附和表现以压倒性的优势被大量使用,且相关于在某种程度上对说话人的发话有着一定的肯否意味的概念性附和语来说,JJ更倾向于使用对对方发话不明确表态又略带有模糊含义的感性附和语。因此,若将中日附和表现的特征分别用一个词语来表述的话,那么或许汉语的附和表现可以用“声情并茂”一词来形容,而日语的附和表现则可用“暖昧”一词来概括。由此也折射出了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其次,在附和表现中最具人气的是附和语。对于附和语的种类,单从数据上来看,JJ是CC的2倍之多。但据进一步的数据显示,在谈话节目中所使用的附和语种类有着比自由谈话中附和语的数量要略少一些的倾向。此外,就附和表现的功能来看,从宏观上来说,位于JJ和CC中的附和语在整体上的功能特征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个别相似的表现上,其用法却存在着微妙异同,若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交流无法顺利引言:,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另外,本文列出了位于“タ一ン”开头的附和语的用法,以及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这样明确责任分工的前提下所产生的附和语的用法等,更加充实了附和表现的功能。对于中日附和表现的结构体系的对照,从本稿的探讨结果来看,JJ和CC中对于附和表现的基本结构体系是大体一致的。这或许说明了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多异同,但大脑对事物所产生的基本思考流程却是大致相同的。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