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语言的对比探讨,尤其是关于同形词的正式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的时期。与其它的探讨领域相比,同形词的探讨历史还比较短,可以说对于其的未开拓领域尚且很多。迄今为止,对于同形词的探讨数量众多,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类:①、语义对照型探讨;②、概说型或综合型探讨;③、数量型探讨;④、辞典类探讨。其中,①和④主要是以对个别同形词的语义差异的说明为中心,而②和③则主要是以对同形词整体的性质、特征、分类等的考察为中心。总的来看,针对个别同形词进行的系统、全面的探讨--即不仅仅局限于语义学,也导入语法律的视点,并且不只运... 引言: 中日两国语言的对比探讨,尤其是关于同形词的正式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的时期。与其它的探讨领域相比,同形词的探讨历史还比较短,可以说对于其的未开拓领域尚且很多。迄今为止,对于同形词的探讨数量众多,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类:①、语义对照型探讨;②、概说型或综合型探讨;③、数量型探讨;④、辞典类探讨。其中,①和④主要是以对个别同形词的语义差异的说明为中心,而②和③则主要是以对同形词整体的性质、特征、分类等的考察为中心。总的来看,针对个别同形词进行的系统、全面的探讨--即不仅仅局限于语义学,也导入语法律的视点,并且不只应用共时探讨法,同时也采用历时探讨法的探讨非常少。本探讨作为对个别同形词的对比探讨,以日语的中国学习者和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尤其容易误用的“工作”一词为对象,从语义学和语法律的角度,将共时探讨法和历时探讨法结合起来,明确中日同形词“工作”的差异,解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进而从对此个别同形词的对比探讨出发,试确立可适用于语义对照型中日同形词探讨的探讨措施和探讨模式。本文分由“1.序言”、“2.先行探讨”、“3.探讨意义”、“4.探讨措施”、“5.中日‘工作’的差异”、“6。总结”六个部分构成。1是提出问题的部分。中日同形词的混淆和误用经常在日语的中国学习者和汉语的日本学习者当中发生,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招致很大的误解。为一一明确两个词语在语义、语感、用法等方面的区别,有必要对个别同形词进行系统的对比探讨。本探讨作为对个别同形词的探讨,选定尤其容易混淆的“工作”一词作为考察对象。2是对对于“中日同形词”和探讨对象“工作”的各先行探讨的考察。在有关“中日同形词”的部分,笔者介绍了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和分类、中日同形词的探讨概况。在有关“工作”的部分,则介绍了辞典类探讨(王健宜、王彦良学说;黄力游、林翠芳学说;秦明吾学说;王永全学说)和语义对照型探讨(张麟声学说;续三义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先行探讨存在的问题点。在3当中,笔者阐述了相关于各先行探讨,本探讨的定位和意义所在。语义学和语法律视点的结合,共时探讨法和历时探讨法的并用,可以说是本探讨最显著的特征。在4当中,笔者介绍了进行本探讨所应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3种探讨措施:①、利用中文和日语辞典。②、利用数据库和因特网。③、向日语母语者取材。5是本探讨的中心部分。在这部分当中,笔者首先明确了“工作”一词的词源,并分别介绍了汉语和日语的“工作”的语义和其各自的变迁。接下来,笔者从语义学和语法律的角度,同时应用共时探讨法和历时探讨法,并配合以语例略论与问卷调查,对汉语和日语的“工作”以及由“工作”构成的词组的差异进行明确。6是结论部分和今后的课题。本部分中,笔者在总结了中日同形词“工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对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析。进而从对此个别同形词“工作”的对比探讨出发,试确立能适用于语义对照型中日同形词探讨的探讨措施和探讨体系。最后,将充实针对“工作”的实际使用状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和对现实生活当中“工作”的各个义项的使用频率进行考察作为今后的课题加以揭示。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