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就是要求别人做某些事情,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因自己的能力办不到或是别的什么缘故,需要请人帮忙或请人为自己办事的情况。请求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为自己做事的言语行为,因此必须考虑语言的表达效果、礼貌程度等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说话人会选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达方式。阐明请求策略的作用因素,探索请求的表达技巧,关于第二外语教学和更加深入地理解请求这一言语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往语言学探讨界对日语请求表达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相关词汇、句型... 引言: 请求就是要求别人做某些事情,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因自己的能力办不到或是别的什么缘故,需要请人帮忙或请人为自己办事的情况。请求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为自己做事的言语行为,因此必须考虑语言的表达效果、礼貌程度等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说话人会选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达方式。阐明请求策略的作用因素,探索请求的表达技巧,关于第二外语教学和更加深入地理解请求这一言语行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往语言学探讨界对日语请求表达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相关词汇、句型等的习得上或对该语言表达形式的中日、日英对比探讨上,而对请求表达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实际应用时的策略关联方面的探讨似乎还没打开局面。这样一来,学习者掌握的仅仅是一些惯用句型,而一旦走出教室,实际利用日语与人交流时,就不能熟练的根据谈话对象、谈话场合等随机应变,选择恰当合理的表达形式。本文应用礼貌准则、言语行为等理论重点对日语请求表达方式的话语意义、表现形式、及其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着重研讨了礼貌准则对请求表达方式的作用。目的在于揭示日语请求表达的特征,归纳出常用的表达形式,探索作用请求表达形式应用的因素,从而提出用日语礼貌而成功地实施请求的措施,以期能对跨文化交际探讨领域以及我国日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影响。 本文在继承先行探讨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一是从语用学的视点出发,把请求这样一种单纯的行为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来进行考察,为整篇文章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突破传统的单纯探讨语言表达形式的措施的局限,采用新的视角,从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去探索语言的使用措施。本文的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从对请求表达的性质的略论,请求表达的定义、恰当条件和常用的表达形式的归纳,作用请求表达策略选择的因素以及礼貌地实施请求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首先参照奥斯汀和塞尔对于言语行为的论述,对请求表达的性质进行了定位,明确了请求是一种指令类言内行为。 进而对请求这一言内行为进行了略论,研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日语请求表达当中是如何体现的。所谓请求表达,是指说话人以促使对方主动实施某种行为为目的,不带强制性地要求对方作出某种动作的言语行为,且该动作是说话人所关心的,能为说话人带来某种利益的。塞尔和姬野提出的请求表达成立的恰当条件同样适用于日语请求表达,但日语的请求表达还必须要强调一点:听话人有最终的决定权。本文把日语请求表达分为直接请求和间接请求两种。而间接请求表达又可再细分为规约性间接请求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通过叙述说话者的意愿、状况、希望、判断、评价、建议、心情,或者通过询问听话人的意愿、许可、做某事的能力和条件,又或者通过陈述理由、做某事的可能性等表达形式都可以间接地传达请求的意图,而类似的表达在“以心传心”的日本社会中,已作为公认的请求形式存在,属于日语规约性间接请求形式。非规约性间接请求则主要有暗示、省略等表达形式。 其次着重论述了礼貌准则对日语请求表达形式的作用。根据利奇对言语的言外行为的分类,请求行为是礼貌与语言的竞争,本质上是“不礼貌的”,其实质就是要对方付出劳动。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礼貌的要求之间的联系是不协调的。因此人们在实施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时,日语论文,必须注意语言的礼貌性,采用一些策略来加以调整,以便减轻其言外行为的不礼貌性,把一个本质上不礼貌的言外行为从言语上变得礼貌起来,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此外还必须把握好作用请求表达策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联系以及请求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尽可能去选择委婉的,或能减轻对方负担的,或能给对方留有选择余地的礼貌的请求表达形式。 最后在前面的探讨成果的基础上,就礼貌地实施请求、成功地打动被请求者的具体操作措施提出了笔者个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并归纳了一些常用于日语请求表达的辅助性用语。根据请求内容的性质选用相应的起始行为语或辅助性话语能有效地避免唐突,打动对方,最终达到请求目的。 通过本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要真正地掌握一种语言形式,仅仅掌握其语法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全面的学习,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并且作好一些诸如设计会话结构、选择适当表达手段及恰当时机、加强言语行为的训练等工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