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菅家文草·后集》被誉为问鼎平安前期日本汉文学最高峰的著作。考察其诗学,对於探明九世纪后半期到十世纪初的日本汉文学的特质、以及其间中日文学交流的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稿对菅原道真诗学的考察,将如下引言:。序论确认《菅家文草·后集》在日本古典文学史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性的同时,介绍孕育两集产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菅原道真以前(即承和以前)的汉风赞美时代、与他在世时(承和以后)的日本汉文学的状况。接着,列举与菅原道真诗学相关的先行诸论说,指出其中仍旧需要讨论和引言:的课题(流水对·詠物诗),以及还未被注... 引言: 在日本古典文学史上,《菅家文草·后集》被誉为问鼎平安前期日本汉文学最高峰的著作。考察其诗学,对於探明九世纪后半期到十世纪初的日本汉文学的特质、以及其间中日文学交流的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稿对菅原道真诗学的考察,将如下引言:。序论确认《菅家文草·后集》在日本古典文学史和中日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性的同时,介绍孕育两集产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菅原道真以前(即承和以前)的汉风赞美时代、与他在世时(承和以后)的日本汉文学的状况。接着,列举与菅原道真诗学相关的先行诸论说,指出其中仍旧需要讨论和引言:的课题(流水对·詠物诗),以及还未被注意到的课题(隔句对·詠史诗)。在此基础上,表明本稿的中心目的、基本视点、考察措施。如下所示,构成本稿的四章,大致可分为表现形式论(第一章·第二章)和表现措施论(第三章·第四章)。第一章、道真诗中的流水对指出“流水对”这一句法的概念和名称的初出资料、各时代理论书对流水对的解释、以及至今仍被争议的问题点,并依据最早的流水对实例,在参考《文心雕龙》(梁·刘勰)的基础上,明确流水对的概念、以及它作为高水平诗作能力的表现的事实。在此之上,先考察汉风赞美时代的敕选三集《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经国集》(827年)的诗作,尤其考察了对当时文艺圈作用极大的嵯峨天皇的著作,以及道真祖父菅原清公的著作,针对承和以前的诗人是如何使用流水的问题,进行讨论。接着,将道真诗中出现的流水对,分为“应当作对的情况”和“无需作对的情况”进行略论,从“对偶的美和自由表现”和“对上下句内在联系的关注”这两个侧面,阐明以道真诗为代表的承和以后的汉诗,相对於承和以前,其格式作法更加趋向成熟和完善的特点。第二章、道真诗中的隔句对参考中国六朝梁的《文心雕龙》、唐代的《笔札华梁》(上官仪)和《诗议》(皎然),南宋的《诗人玉屑》(魏庆之)、明代的《文体明辩》(徐师曾)和《四溟诗话》(谢榛)日本平安时代的《文镜秘府论》(遍照金刚)、中国现代的《谈艺录》(钱钟书)以及以诗律学为中心的《王力诗律学》(王力),解释隔句对(亦称扇面对)的概念,并指出其作为诗学一项重要内容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考察菅原道真的诗作,针对其中出现的11对隔句对略论它的特点。接着,涉及《白氏文集》、《诗经》、《文选》、《文镜秘府论》,这些可能与道真诗中隔句对的表现形式相关联的书籍,多视角地研讨道真诗学和中国文学的联系。最后,考察承和以前的敕选三集、以及与道真同时代的《田氏家集》的诗作,将其中隔句对的应用方式同道真的方式进行对比,日语论文,证实菅原道真对中国诗学受容能力之强,以及承和以后汉诗的表现技法更加成熟的倾向。第三章、道真的詠物诗--以连作詠物诗作为考察线索陈述詠物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学题材至唐代达到鼎盛、以及平安初期日本诗坛积极摄取唐文学的概况,并介绍道真的诗人生涯始於詠物诗、并留下大量詠物诗的现象,指出对道真詠物诗的考察,是探明道真诗学的有效途经。接着、明确“晚秋二十詠(153-172)、冬夜九詠(308-322)、暮春一時十首(391-400)、当時二十物詠物十七首(401-417)”四组詠物诗群作为考察线索的意义,再分别考察这些詠物诗的题材、创作时间、样式、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连作詠物诗的特点,以及和唐文学的关联。第四章、道真的詠史诗--以狭义詠史诗作为考察线索本章考察的是“詠史诗”,这是先行探讨中还未注意到的课题。首先参考传统诗论对詠史诗的评论,明确詠史诗的概念。接着,以《菅家文草?后集》中詠史意识最为明显的狭义詠史诗,即“9八月十五夜、嚴閤尚书、授后汉书毕。各詠史、得黄宪。、“34史记竟宴、詠史得司马相如”、“63汉书竟宴、詠史得司马迁。”、“91后汉书竟宴、各詠史、得光武。”、“145劝大学、汉书竟宴。詠史得叔孙通。”、“372文章院、汉书竟宴、各詠史、得公孙弘。”为中心,讨论其特点。在此之上、实证道真的詠史诗,是文章道出身者竞争文学才能和历史知识的产物。并确认,他的詠史诗继承了承和以前诗坛的诗风,也反映了承和以后更加重视内心之“志”的倾向。结论总结以上讨论的内容,并指出今后在围绕道真诗学的考察中,应当注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