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寺子屋的家元性特征[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寺子屋是日本近世至近代初期以读、写、算为主要教育科目的庶民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室町后期,可追溯至16世纪前期。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真正发展起来,历经元禄(1688-1704)、天明宽政(1781-1789,1789-1801)、天保(1830-1844)三个快速增长期,于庆应(1865-1868)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寺子屋不仅在大都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渗透到日本偏远的山村、渔村中,开设数量一度多达3-4万余所,日语论文,对日本庶民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影响。直至1872年明治政府推出新学制后,寺子屋教育才逐渐走向衰落,并被现代的小学所取代。
  迄今,日本教育界对于寺子屋的探讨存在两...

引言:

寺子屋是日本近世至近代初期以读、写、算为主要教育科目的庶民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室町后期,可追溯至16世纪前期。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真正发展起来,历经元禄(1688-1704)、天明宽政(1781-1789,1789-1801)、天保(1830-1844)三个快速增长期,于庆应(1865-1868)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寺子屋不仅在大都市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渗透到日本偏远的山村、渔村中,开设数量一度多达3-4万余所,对日本庶民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影响。直至1872年明治政府推出新学制后,寺子屋教育才逐渐走向衰落,并被现代的小学所取代。
  迄今,日本教育界对于寺子屋的探讨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简单地将寺子屋看作幕末时期的庶民教育机构,认为其与现代小学发挥着同样的社会功能。其二则是从寺子屋的另一个名称“手习塾”入手引言:探讨,认为寺子屋并非如现代小学一样依靠灌输与讲解的传授方式,而是采用将教师的技艺身体化、行为化,以“模仿与习熟”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具有当代“技艺培训班”的色彩。当前,后者的理论已逐步得到证实并获得广泛认可,本文所倾向的也正是后者的观点。本文将在先行探讨的基础上,以《日本庶民教育史》、《维新前东京市私立小学校教育法及维持法取调书》、《寺子屋教育与庶民教育的实证探讨》等文本资料以及笔者在家元组织中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主要依据,对寺子屋的家元性特征进行考察与略论。从家元组织在构成上的四个基本特征:师徒联系、互串的阶等、家元长至高无上的地位、拟似家族体系入手,对贯穿于寺子屋中的以“模仿与习熟”为特点的教育方式与师傅对寺子产生的全面深入的作用等特性进行考察,试图阐释寺子屋在日本传统文化的深远作用下,在教育特征、组织、机制等方面与现代家元组织的相似性及其所表现出的家元性特征。即,揭示寺子屋这一次级集团作为日本主要次级集团“家元”的再塑所表现出的家元性特性。望本文能为探索寺子屋本质以及日本传统文化特质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许烺光有关主要次级集团的假设提供新的例证。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