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理念中救灾主要依赖于政府,如何减灾救灾也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近几年的灾害救助中,我国政府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同时,NGO在2017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行动能力,民间组织及救灾志愿者以从未有过的态势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被称为“民间力量的第一次集体亮相”。2017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NGO再次表现出了强大的行动能力 但当前我国防灾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引言:
在传统的理念中救灾主要依赖于政府,如何减灾救灾也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近几年的灾害救助中,我国政府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同时,NGO在2017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行动能力,民间组织及救灾志愿者以从未有过的态势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被称为“民间力量的第一次集体亮相”。2017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NGO再次表现出了强大的行动能力 但当前我国防灾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不太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政府的治理机制法制化,治理能力要能够有效应对目前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灾害救助中,虽然NGO发挥出了很大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暴露无遗。而且,在减灾救灾中政府与NGO明显缺乏协作。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和NGO在减灾救灾中的影响,如何构建政府与NGO的协作机制,成为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曾发生过。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传统上与中国一样,注重政府在减灾救灾中的主导影响,而忽视社会组织的影响。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为契机,日本政府开始不断地重视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提升其在减灾救灾中的地位和影响。最终提出了减灾救灾中的“自助/共助/公助”理念,注重社会基层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一条“自救—共救—公救(政府救援)”的救灾顺序链,大幅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现有对减灾救灾中非政府组织探讨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提出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影响的理论基础,但如何发挥以及如何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机制则缺乏探讨。本论文应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制度略论框架理论,以日本防灾体制为个案,对防灾体制中政府与NPO协作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论文略论考察了日本政府是如何协调发挥NPO在减灾救灾中的影响,如何逐步探究并建立了减灾救灾中政府与NPO的协作机制,这关于我国建立完善有效的防灾体制,顺应社会发展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日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