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从绳文时代后期到平安时代前期[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和古代社会,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为主要特征。日本内藤虎次郎博士形象地比喻过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民族进化的点化影响:“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日本民族好比是豆汁。中国文化好比是卤水。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经接触,立即变成了豆腐”。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探讨领域。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创造了日本固有的原始文化,即持续近八千年的绳文文化,这表现出岛国环境下形成的日本文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日本文化又具有开放性和受容性,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上。绳文时代后期,当日本人最初接触到中国文化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吸收。他们积极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并在绳文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即弥生文化。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在明治维新运动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之前,各时期的日本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作用。 中日两国学者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作用做过大量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探讨状况来说,迄今为止的探讨,在探讨资料的使用上,多以中国史籍记载为主要依据。在探讨的角度上,多从中国对日本的作用入手。在探讨的时段上,多注重对隋唐及其之后的中同文化交流探讨;因为隋唐及其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多,而且资料比较丰富。相比之下,直接使用日本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从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日本原始时代和古代进行的探讨则比较少,探讨成果也不多。 本文则主要应用日本资料,从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接受入手,去探讨隋唐之前,即日本绳文时代后期平安时代前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在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讨研讨认为,日本在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如下三阶段的变化: 绳文时代后期至弥生时代前期坐等接受,原封不动地加以吸收和利用。绳文时代后期,以箕子东迁朝鲜半岛为契机,中国文化东传到朝鲜半岛,其作用波及 日本列岛,日本开始接触、接受中国文化;接下来,又有徐福东渡日本和卫满东移朝鲜等移民活动,中国古代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朝鲜半岛、传播到同本列岛。当时的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晚期和弥生时代早期,其文化仍落后于中国,因此,当先进的中国文化“主动送上门”时,好学的日本民族采取的态度是来者不拒,原封照搬。当然,最初的接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凡是传到日本的中国文化,几乎都原封不动地被吸收和利用。例如:水稻及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铁器、青铜器等金属工具的制造与使用技术,养蚕、纺织、制衣等技术,诸如此类的先进文化,都被日本一一接受下来。这些先进的中国文化,都是公元前中国的箕子、徐福、卫满等移民们陆陆续续地、直接或间接地传到同本的。 弥生时代中后期主动摄取,有选择地摄取。感受到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之后,从弥生时代中、后期开始,日本人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家门口等待传来什么就接受什么的状态,于是,开始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寻找并摄取中国文化。如:公元57年,倭奴国向东汉派出了使者;后来,倭女王卑弥呼多次遣使与三国时的魏国交流;大和时代,为了建立统一国家,倭“五王”频繁与南朝刘宋政权交流,遣使朝贡,请求“除授”和“册封”;同时,还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博士、官员等前往日本,传经送宝。这期间,日本还摄取、接受了汉字、儒学、汉化佛教等中国文化。到了飞鸟时代,建立了统一国家之后的日本,以圣德太子为首的日本统治者,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者,以“多得文书宝物”为目的的遣唐使把主动摄取中国文化的浪潮推到了顶峰。日本从本国各阶段的建设需要考虑,缺少什么就从中国摄取什么,并非不分良莠全盘照搬。即使进入了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奈良时代,也做到了该拒绝的决不摄取。如:中国古代的宦官制度,始终没有被日本接受。 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边接受,边消化吸收,边发展创造。同本在接受、摄取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一直表现为在接受、摄取的同时,加以发展和创新。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大部分中国文化被接受后,都是先经过充分消化、吸收,使之日本化,之后,再使之成为发展、创造日本民族文化的养分。最后,创造出具有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如:奈良时代平城京的建造,律令政治制度的建立;平安时代假名的发明,和汉文学的交替变迁,等等。 对于上述内容,本文分为上、下两编,计九章进行讨论。前五章为上编,研讨自日本原始社会中之绳文时代后期开始到弥生时代为止,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 受情况;后四章为下编,研讨日本古代社会中从大和时代到平安时代前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以及在接受、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等方面的情况。 上编,绳文时代后期(公元前1000年前后),正值中国的商末周初。以箕子东迁朝鲜半岛为代表的中国移民,把中国文化带到了朝鲜半岛。同时,其作用波及日本列岛,从而为日本接触、接受中国文化创造了条件。接下来,绳文时代晚期,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中国移民,先后经过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带去了先进文化和技术,推进了日本文明化的进程。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一种不同于绳文时代文化的崭新文化,即弥生文化。之后,公元前195年又出现了卫满率众逃亡朝鲜半岛的移民事件,这种逃亡性的移民事件到汉武帝灭亡卫氏朝鲜和设置“四郡”时达到顶峰。中国内地大量的民众迁到了朝鲜半岛,先进的中国汉文化移植到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日语论文,灿烂的乐浪文化一直存在到公元313年,几乎伴随了同本弥生时代的始终,故而对弥生时代的文化产生了不少的作用,促使同本社会大进步、经济大发展。弥生时代后期,日本产生了贫富差别,产生了不同的阶层,出现了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奴隶主和奴隶,出现了古代部族国家。部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古代社会的开始。 下编,经过战争,许多的部族小国逐渐被统一为大和国,日本进入古代社会。大和时代(公元300年左右至592年),初建国家的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各个方面都积极学习、摄取中国文化。飞鸟时代的圣德太子因积极学习、接受中国文化,被称为接受、摄取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采取选派遣唐使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汲取中国文化,几乎到达到了全盘照搬的程度。可以说,此时期同本接受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至平安时代前期,日本认为,唐文化的精华已经汲取殆尽,加之遣唐使费用昂贵等原因,于公元894年,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此后,日本大规模接受、摄取中国文化告一段落,转向重点对已经摄取的中国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和发展、创新。具有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就是这样在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浸润、滋养中逐渐形成的。 本论文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探讨视角和措施上。本文从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角度切入,略论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论证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对日本文明进程的作用。在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大前提下,在具体论证中采取了纵横交错、多管齐下等多种方式,在充分运 用考古发现、民间习俗、神话传说等文献资料以及图片和口头资料的基础上,把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被动接受阶段,二是主动摄取阶段,三是边接受边发展创新阶段。就此综合研讨论证日本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情况。 二、在探讨资料的使用上,以日本的原始资料为主。如文中使用的考古、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和图片资料等,大都是采自日本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适当使用中国方面的资料,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 三、在探讨观点上,本文主要有三个创新点: (一)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徐福东渡日本和卫满东移朝鲜半岛,这三次大的移民活动,既直接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并波及日本列岛,更为只本接受中国文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当时的条件下,正因为有上述三次大的移民活动,中国文化才得以东传,日本才有接触和接受中国文化的可能。 (二)三次移民活动中,箕子和卫满到达的目的地主要是朝鲜半岛,徐福东渡日本时也经过朝鲜半岛;三次大的移民活动把中国古代文化首先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再传播到日本列岛:日本最先与海外接触和交流也经朝鲜半岛中转。因此可以说,在航海线路开通之前,没有朝鲜半岛的中转,同本不可能接触到中国文化,更谈不上接受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朝鲜半岛成为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桥梁。 (三)学界大多认为,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是从弥生时代开始,或者从绳文时代晚期开始;根据最新考古结果,也有学者提出绳文时代后期,同本已经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观点,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谁把中国文化传到同本。本文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习俗信仰等方面论证认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箕子东迁朝鲜半岛时,少量的移民已到达日本,中国文化的作用已经到达日本列岛。也就是说,公元前1000年左右,箕子东迁朝鲜半岛时,把中国文化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日本才开始接触、接受中国文化。从而,为把同本接受中国文化的时间提前到绳文时代后期的观点补充了证据。 由于手头资料受限,加之本人才疏学浅,论文中肯定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有的问题尽管意识到了,但是没能引言:探讨,如:乐浪文化在同本作用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三地间的文化传承和相互作用的情况等,都有待于今后继续研讨。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