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学理论是当代道德教育探讨中颇为活跃的、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领域。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尤其凸显出了这一特点: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以道德教学理论为中心,在道德教学理论中又以教学过程论和教学措施论为轴心。这些理论虽然缺少像欧美道德教育理论所阐述的原理性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措施等方面却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且在追寻道德教育的路径时,也异于世界主流的主知主义,呈现出日本独有的情感主义特色。 本论文的探讨遵循日本道德教育政策变革这一时间线索,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截面,从纵横现两个维度系统考察战后日本道... 引言:
道德教学理论是当代道德教育探讨中颇为活跃的、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领域。而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尤其凸显出了这一特点: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以道德教学理论为中心,在道德教学理论中又以教学过程论和教学措施论为轴心。这些理论虽然缺少像欧美道德教育理论所阐述的原理性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措施等方面却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且在追寻道德教育的路径时,也异于世界主流的主知主义,呈现出日本独有的情感主义特色。 本论文的探讨遵循日本道德教育政策变革这一时间线索,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截面,从纵横现两个维度系统考察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从道德教学理论的内在结构入手,解析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本体,总结、概括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而揭示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导论。这一部分概述了三个重要问题:探讨问题的提出;回顾与梳理相关的探讨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缺陷与不足;说明论文的探讨设计与措施,以及它们所蕴涵的探讨价值。 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是对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发展轨迹的系统考察。 其中,第二章《战前修身教育体制下的道德教学理论》是基于道德教育及其理论本身具有的连续性(即使某一时期强调某种断裂点,也同样在其中存在着非连续的连续性),需要首先对战前修身教育体制下的道德教学理论作一概述。日本战后的道德教学理论是肇始于战前近代日本的。尽管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代表性道德教学理论,但从修身科教学自明治初期初创开始,直至二战结束,随着修身教育体制的创立、巩固、改善、发展、膨胀、解体,透过战前立世主义、国家主义、家族国家主义、极端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念下修身科教学的内容与措施,还是可以看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胎动前的萌芽。 第三、四、五章是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纵向考察,分别展现了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在日本道德教育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第三章《全面主义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日语论文网站,论述了战后初期的日本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确立了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形成了围绕着社会科的道德教学探讨。这一时期是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孕育或胎动时期。第四章《特设道德教育体制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论述了日本特设道德教育体制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体制下,日本道德教学在措施上经历了“生活指导主义—生活主义(由生活指导主义向价值主义过渡)—价值主义—新价值主义(生活主义与价值主义走向统一)”的演变过程。这一时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胜部真长、大平胜马、平野武夫、青木孝赖、宫田丈夫等,是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第五章《“新学力观”背景下的道德教学理论》,论述了日本提出“新学力观”的过程,并在这一理念下出台了“心灵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以此为契机,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许多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很具代表性的道德教学理论。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学理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引进、运用、改造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如荒木纪幸的“两难道德教学理论”、伊藤启一的“统合性道德教育理论”等;二是着力于在日本本土基于道德教育、教学实践创生的道德教学理论,如金井肇的“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理论”、押谷由夫的“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理论”等。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即阐述了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既反映了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时代特色--反对灌输的、注入式教育(即是日本教育界所批判的德目主义),同时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情感主义、拿来主义与技术主义;而形成日本道德教学理论这一独生性的原因,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上的情感主义、拿来主义与政治上对教育的严格统制等方面造成的.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