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实例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诸多实例的对比和略论,说明了非语言因素语境对文学翻译的作用,强调了语用含义对“忠实”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境 文学翻译 《傲慢与偏见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ome examples from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and Prejudi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effect that non-linguistic context ha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ragmatic implication to faithful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ntext   literary transl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化语用学认为,作用语言符号交际应用的非语言因素,主要有社会语境与语用策略。文学翻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际行为,译者不仅要传达某个话语本身的准确意思,而且也要传达话语的非语言因素语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原着的忠实。
以下,我们准备通过比较和略论《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来具体略论一下非语言因素语境对文学翻译所起的影响。
一、对于原作者的背景性意图
读者要透彻理解著作中话语的含义,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话语表达,还应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动机,对著作中作者赋予人物的隐含态度等等有所了解。译者要选择目的语精确表达源语的语用含义,更需如此。
原着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1) Oh! Single, 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large fortune, four or five thousand a year. What a fine thingfor our girls!?nbsp;   (p.2)
中译本为:
(1A)“……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件多好的事呀!” (张, p.2)
(1B)“……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Fine”是个非常简单的形容词,如何译得更好,要依赖我们对作者的了解。Jane Austen是19世纪杰出的英国女作家,擅长通过对普通家庭错综复杂的琐事描写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叙述风格轻松又富于幽默讽刺,原作开篇第一句就显示了全书的基调: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wife.?nbsp;(p.2)
原作者想以贝内特(Bennet)这一特殊家庭为例,来讥讽时弊和证明此宣言的真理性。贝内特先生是个中等地主,和太太生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根据当时英国的法学,他们的遗产应由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科林斯(Collins)继承,所以,夫妇俩都在为女儿们的婚事操心,贝内特太太更是费尽心机。她是一位俗气、势利、浅薄和神经质的女人,一听说有富有的单身男子入住邻里,就马上将之与女儿们的终身幸福挂上钩。
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后,就可以看出,王译本虽然在中文看来,离“好”的原意有点远,却更好地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贝内特太太的意图,因为译者注意到了原作者的背景性意图语境。
二、对于著作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文字多数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些文字,译者必须在总体上把握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请看原作的两处例子。
(2A1) Elizabeth, however, had never been blind to theimpropriety of her father‘s behavior as a husband. (p.209)
(2B1) She represented to him all the improprieties of Lydia‘s general behavior.(p.204)
“Impropriety”基本含义是“不得体的举止,不正当的行为”,但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看它们用在谁身上。贝内特先生是一家之主,聪明,含蓄,幽默,洒脱,又怪癖,看不起愚钝无知的妻子,常拿她开玩笑,挖苦她,使她在孩子们面前很没面子。聪明又具有极强观察力的伊丽莎白早已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因此第一句被译成了这样:
(2A2)不过,伊丽莎白并不是看不出父亲这方面的缺德。
而丽迪雅虚荣心强,无知,轻浮,16岁就和民兵自卫团的军官私奔,给家人带来极大的耻辱,所以,英语论文范文,第二句被同一译者译为:
(2B2)她把丽迪雅日常行为举止失检的地方,都告诉了父亲。
可见,王译本在处理同一语词的不同译法时,已注意到了角色性格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另外的一例,倒是张译注重了性格背景,更好地保存了原文的修辞特色:
(3) Mr. Bennet, in equal silence, was enjoying the scene.(p.92)
(3A)班纳特先生同样没做声,站在那儿袖手旁观。
(3B)本内特先生同样沉默不语,径自一旁欣赏这种情景。(张,p.97)
这里说的是,贝内特一家去内瑟菲尔德参加舞会,舞会结束后,贝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一起,在那里轮番出洋相。别人不予理睬,达西一语不发,身为丈夫的贝内特先生不以为耻,反而站在那里津津有味地enjoying the scene, 很生动地表现了他的玩世不恭和对太太的鄙视。
当然,有时候,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和略论掌握语境因素的基础上,英语论文范文,译文也可以较灵活地增译,创作性地表达原文的语用含义,比如:
(4) ...and every dish was commended, first by him, andthen by Sir William, who was now enough recovered to echowhatever his son-in-law said. (p.145)
(4A)  每一道菜都由他先来夸奖,然后由威廉爵士加以吹嘘,原来威廉爵士现在已经完全消除了惊恐,可以做他女婿的应声虫了。
(4B)  每道菜上来,首先是柯林斯先生夸奖一番,接着威廉爵士又应声夸奖一番;他现在已经大大恢复,可以同女婿一唱一和了。(张,p.152)
原文中的用词很简单,主句的动词只有一个“commend”,被动态,有两个施事者。张译本将之译为“夸奖”,并重复了一次;而王译本将之进行了意义延伸,译成“吹嘘”,不仅的译法,王译创造的“应声虫”形象, 维妙维肖地描画出威廉爵士对其女婿(科林斯)和凯瑟琳女士百般阿谀奉承的嘴脸,同时也暗示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厌恶,显然是更好地体现了原文作者用词的语用含义。
三、对于人物的人际角色联系
译小说对话时,目的语语气语调的选择非常微妙,很难把握,这需要译者体味原作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角色联系。原作者善于应用对话技巧,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性格异同,比如:
(5) I have never desired your good opinion, and youhave certainly bestowed it most unwillingly. (p.169)
(5A) 我从来不稀罕你的抬举,何况你抬举我也十分勉强。
(5B) 我从来没有期望得到你的美意,而且你刚才表达这番意思,也完全不是出于心甘情愿。(张,p. 176)
这是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第一次求爱时对他说的话。达西是一位具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单身男子,家产富裕,看不起别人,常在公众场合表现出傲慢和优越感。他万万没想到,伊丽沙白会拒绝他的求婚。伊丽莎白的相貌并不出众,但聪敏伶俐,活泼俏皮,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自尊心。她不愿奉承人,痛恨达西在第一次舞会上对自己的傲慢无礼(拒绝请她跳舞),痛恨他破坏她姐姐简(Jane)和他的朋友宾利(Bingley)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她轻信了威克姆(Wickham)对达西的诋毁,因而对达西产生很强的偏见,为维护自尊和打击达西的过分自信,在他面前就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少女的傲慢。基于对话双方的这种隐含的特殊联系语境,我们不难判断,王译更好地表现了伊丽莎白此时对达西的态度和说话不饶人的个性。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