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异同[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趋重要,本文从略论旅游英语中的修辞中西方文化异同着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异同 中西方文化异同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异同和文化异同两方面进行研讨。
   一、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异同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略论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异同。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论文题目,“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英语论文题目,关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四字成语”和“四字格”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如成语“星移斗转”、“南辕北辙”等。“四字格”是一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势如行云流水的修辞方式,如“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烟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等等。汉语的“四字格”行文的风格为形式整齐悦目,音调抑扬顿挫,语气连贯自然,这与汉语言行文讲究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有关。但这样的修辞方式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为他们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解说内容时,必须让学生对语义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译文语义简洁明了,比如峨眉山导游词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大多数采用副词或形容词来解释这些四字结构,这样比较符合西方的修辞审美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对眼前的美景产生共鸣。
   二、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措施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运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措施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异同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