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角度下的德语隐喻以及对德语习得的思考[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隐喻性思维,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写作、阅读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水平,加强其语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德语学习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is not only a kind of rhetorical mean,but also a basic model of think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metaphor,and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writing and read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teaching German can improve the learner’s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usability.
  Key words:metaphor;cognitive;German study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母语者习惯于使用隐喻表达方式,用熟知的具体事物去思考谈论抽象事物,这使得隐喻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代表全世界共性的或者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隐含意义会超越其字面含义,不具有相当的隐喻能力很难理解。当前,隐喻的探讨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当今的语言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尝试从认知隐喻学出发,拓展外语教学的思路并改进教学措施。实践证明,隐喻能力对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外语学习者要熟悉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了解它与母语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别,对隐喻的了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认知隐喻的发展及其分类
  隐喻概念创始于公元前335年,由亚里士多德确立。当时的隐喻只被看作一种用于雄辩的手段,主要局限在诗学和修辞学领域。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为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英语论文,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逐渐从语言学探讨的边缘地带转化为探讨的热点话题,代表著作为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玀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时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认知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1]。我国关于认知角度的隐喻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代表著作为束定芳教授的《隐喻学探讨》、胡壮麟教授的《认知隐喻学》等。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著作中,也来自于民众的日常活动和会话,这种隐喻的创造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们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为了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地表述而采用一个概念替代或者补充说明,其中一部分由于背景狭隘或者相关性较小而只是昙花一现,另一部分则被大家沿用进入词典。1980年,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大量语言实践的调查统计表明,70%的日常表达都来自于隐喻,换言之,人类思维中的抽象概念大部分都是隐喻的。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划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Strukturelle Metapher)、方位隐喻(Orientierungs Metapher)和实体隐喻(Ontologische Metapher)。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对一种概念的结构域的延伸以指称另一概念域。例如:
  Ist dies das Fundament deiner Theorie?这是你理论的基础吗?
  Dieses Argument ist sehr wackelig.这个论据非常不牢靠。
  所谓理论的“基础”、“不牢靠”的论据等表达都是由于德语思维中存在将理论视为建筑(Theorie als Geb]ude)这样的隐喻。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隐喻,它是建立在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且给予概念以空间上的方向。例如,德语表达中存在这样的隐喻概念:好为上,坏为下(gut ist oben,schlecht ist unten),并由此衍生如下表述:
  Meine Stimmung stieg.我的情绪提高了。
  Ich fiel in eine Depression.我陷入沮丧。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无形的状况化为有形的实体。此类隐喻包含三个种类: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化[1]。例如人体是承载情绪的容器(Mensch ist ein Beh]lter für Emotionen)就是德语中日常表达中比较常见的容器隐喻,诸如这样的表达还有:
  Er ist voller Freude.他幸福满溢。
  Hass brannte in ihm.仇恨在他体内燃烧。
  二、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1.词汇能力习得
  (1)隐喻支配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德语词汇中除一些专业词汇外,绝大部分的基本词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的结果。语言不能总是伴随一种新的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就产生一个新的词汇,过于繁杂的语言体系只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当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时,人们往往会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词汇来进行表达,久而久之流传开来,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这个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探讨表明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词汇的这种演变方式在德语里比较常见。概念隐喻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词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其与隐喻含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许多多义词的意义。例如treffen这个德语动词原义为“击中”,而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句子:
  Darüber gelte es zu diskutieren und dann geschickte Entscheide zu treffen.这个问题值得讨论,英语论文题目,然后再做合适的决定。
  在这里将treffen理解为本义的击中或打中一个物体显然并不合适,但是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推理出Entscheide treffen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使用了treffen的隐喻含义“选择,做(决定)”。
  教师利用单词各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讲解多义词,在词义之间建立富于联想性的关系,可以使比较枯燥的德语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不再需要对单词的每一个义项死记硬背。通过训练,学生在学习了单词的基本含义后,应该能够按照认知思维方式,推导出特定的语境下该词汇的确切含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发实现这一过程,将他们从字典的枯燥义项中摆脱出来,使他们不再看到一堆词义就产生畏难情绪,相反让他们发现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德语学习的效率。
  (2)隐喻支配下的派生词和复合词。德语词汇中除了基本词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基本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派生词和复合词。隐喻也是创造派生词和复合词的一个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对其隐喻功能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理解和使用派生词及复合词,提高表达效果,提高德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德语中nehmen是一个常用的基本词,原义是“拿、取”这个动作,而给它加上ab(降低,减少)、an(朝一个方向)、mit(一起)、über(表示动作方向)这些前缀后就会产生新的抽象的认知概念,如:
  ①Ich darf nicht mehr essen.Ich will abnehmen.我不能再吃了,我想减肥。
  ②Ich nehme deinen Vorschlag gern an.我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③Ich will den Computer nach Deutschland mitnehmen.我想把电脑一起带到德国去。
  ④Die Kosten von der Dienstreise übernahm die Firma.出差的费用由企业承担。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