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过失在于学生的母语教学;后者过失则在于外语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我领悟或模仿。因此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另外,中国汉语界也缺乏对汉语交际模式的探讨。这对外语教学很不利,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异同,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这一点,给我们所有中学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在日常点滴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比较。 其次,要把握高考成绩就要略论一下中国语境下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作用很深,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英语毕业论文,要想在短时间内将其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有一个过程。 (2) 汉语的特殊性。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和欧美人如果学同一门西方语言,由于该外语一般都是与欧美人的母语有着同源联系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 语言环境十分贫乏。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唯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这不仅仅表现在农村,在发达城市也尤为突出。 (4)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我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班级过大,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 (5) 师资力量不足。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6) 学生学习方式不同。我国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与西方学生相比在个性表现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学生强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作用,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更为少见。 以上这些问题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影响,作用到了语言学习的本身,自然在新形式的语言的测试中也要受到作用。 怎样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英语论文题目,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外语教学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准则 (1) 语法准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地位; (2) 交际准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3) 文化准则,采用对比略论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准则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措施。 四、结论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一面。提高高考英语成绩,核心问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语言教学核心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指简单的口语会话。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交际能力所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及对交际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决定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难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纯英语教学的问题,它涉及到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年龄、动机、认识水平、学习环境等都应考虑在内。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根本抓起,而且不光是外语交际能力,母语交际能力也应倍受关注。应培养学生善于交际的意识,同时其他学科也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Pride JB, Homles J. Sociolinguistics [C]. Harmonds worth: Penguin, 1972; 3. Littlewood 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束定芳,目前 SLA 探讨和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4,(3); 5. 孙骊,从探讨如何教到如何学.外语界,1989,(4); 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措施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