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语用学 文化翻译 语用等效 合作准则 礼貌准则 论文摘要: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关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关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探讨的视野。关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英语论文,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一、语用与翻译 Levinson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探讨。”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应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探讨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we go out?”这句话,如果对它进行语言学略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 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Hello,Kuwait!Goodbye,Vietnam!”语义翻译会将其看做是一个从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句法和语义略论之后可以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如果我们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作交际翻译,译为“欢迎你,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加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人员作了许多解释也没法让外宾弄懂故事的内容,周总理便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立刻恍然大悟。此处总理正是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将原文(汉语)形象转换成译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语用效果一致的另一形象来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 二、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际过程,它不仅仅是把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语际间做些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语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英语论文范文,译者翻译传达的是原作者的思想,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等值地传达,不能减少也不能随意杜撰增添。因此,译者一方面要利用语用知识和外部语境知识准确地理解原文的真实意思,这是翻译的前提。另一方面,译者要把自己理解的意思传达给读者,还必需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用习惯和文化背景,尽量使用易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语言。可见,译者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语用特征和社会文化规约,才能把原文作者的意图通过自己的译文传达出来,完成翻译这一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三、语用学理论与文化翻译 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语用学的一些理论探讨成果,如语用等效理论、合作准则、关联理论、语境等几个核心理论都对翻译实践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下面我们来分别研讨这几种理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影响。 1.语用等效理论与文化翻译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就是说,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应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语用翻译等效。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从语用语言学方面入手,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这种翻译不为原文形式所拘泥,但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达到等效的目的。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或者说这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究竟采用何种途径为宜,则可依翻译的目的而定。译者只需根据原着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于原着内容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例如:“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如果将“a new man of me”翻译成“重新做人”,就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又如:“望梅止渴”,如果翻译为“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s thirst”,只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以有两种翻译法:1.应用语用语言等效对比进行等效翻译,可译为: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 ;2.应用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可译为: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feed on fancies. 2.合作准则、礼貌准则与文化翻译 Grice的会话“合作准则”和Leech对此修改补充的“礼貌准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语用准则,它们是根据语言规律与社会行为规范而建构的。由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共同遵守这一准则,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Grice认为交际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有意违反了这些准则,话语中就一定有某种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即为语用意义。因此,合作准则及礼貌准则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合作准则与礼貌准则虽然是根据会话即口头交际归纳出的准则,它也是适用于笔头交际的,因为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意义的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语用准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准则不尽相同。如中国人特别重视甚至过于强调谦逊准则,当受到表扬时,往往谦虚一番:“哪里,哪里”;“不,做得很不够”;受到表扬时如果不谦逊一番,很可能被认为“骄傲自满”。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们接受表扬时会微笑地说声:“Thank you!”倘若不懂得这两种不同的礼貌方式,翻译就会生硬别扭。译者必须谙熟两套不同的语用准则,推导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并使译文读者理解这一语用意义。当原文的语用意义因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异同时,译者还须设法沟通语用意义的异同,填补语用意义的空缺,以便交际能顺利进行。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