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作文,往往是很多孩子所头疼的。我们的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太少,等到写作文的时候,便无话可说。即便使有材料可写, 也是干干巴巴,毫无生活性,更无艺术性。而学生往往也是抱怨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关于写作来说,这 “米” 即是材料,没有材料,就写不成文章。而培养兴趣和细心观察生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没有观察就难于创作。小学生往往不注意观察生活,不会捕捉生活中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常常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引导他们注意并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跟过去的要求相比,中低年级语文的写话降低了难度,明确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个性化的感悟体验。没有平日的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事情。小学生平时的生活比较单调,视野比较狭窄,课外读物少,语言积累少。作为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作文起步指导显得举足轻重。
首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的圈子窄小,因而习作素材来源少。所以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带着情感丰富生活,英语毕业论文,感受生活。励学生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中汲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学习包饺子、炒菜、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但一定是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地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出来。学生对这种有趣的实际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地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这样不但锻炼了其自食其力的能力,而且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源泉。
其次多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著名作家孙梨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应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绮丽,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关系生活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义务清扫街道卫生,为贫苦山区的小朋友捐物捐款奉献爱心,替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次购物体验” 班级组织“演讲比赛”……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学生怎能不愿意写作?怎么能没有写作的兴趣?
最后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英语论文题目,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书籍是记录人类前进历史足迹的绝妙工具,博览群书,并从中汲取营养,也是一种便捷的积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
博览群书,在知识上、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虽然说是为写作做准备,但这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 由于每一个人阅读因兴趣、爱好的不同而阅读有所侧重,这就引起了文化积累的个体性。若这种个体性反映进写作中,则会形成风格各异的文章,学生写作的千篇一律的现象将大大减少,作文写作将朝个性化写作的方向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这个角度看,积累将挖掘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走出写作的惯性思维误区,成为自己写作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