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当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探讨,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影响。本文研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交际法和交际准则在教学中 的应用,英语教学中目的语社会文化因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建立目的语文化认知和运用基础上的交际能力被确立为外语 教学的最终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Canale和Swain在 Hymes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交际能力概念。此后, 在外语教学中充分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认知与内化成为普遍共 识。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开始从英语语言教学 转向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对英语文化的认知与内化成为英语 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1]人们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 单向地导入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对母 语文化一直很少涉及,使母语文化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 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 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2]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 有识之士的重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将这一现象 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3]笔者曾对高三两个班(128人)进 行了一次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抽样调查,试卷共20个题,试 题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内容, 结果发现所有被试者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几乎无从着手,有的 按字面意思翻译,有的只注意到语句通顺和语法的正确性,有 的不知所云。正确率每题只有5%到8%。由此看来,中学英 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本土文化的教育。针对教学中本土文化 “失语”现象,为我们理性的思考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角度。 二、我国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教版教材对英语教学 中本土文化的要求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社会发展是制约教学目标制定 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与国际社会 之间已不再是单向的文化吸收和输入,而主要是平等的双向 交流。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就成为文化传输的“领头羊”,教师 的素质直接作用到文化教学的效果。中国英语教师,从总体 上讲,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此外,中国 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相当老道;而且往往驾轻就熟,理 论上认同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实践上未必个个都身体力 行。这里还牵涉到“指挥棒”(高考)举足轻重的影响。[4]《普 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17)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 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 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 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 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对文化意识目标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第7级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中外文化对 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5]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 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课外也应最大 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 会体会中西方文化异同,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 识。根据克特茨和金(1999)对教材和文化的描述,教材中的 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即非 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一种国际性语言 文化)。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NSEFC必修阶段的五格外模块 25个单元涉及到文化因素。这些包含文化内容的单元所涉及 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友谊、旅游、语言、地震、伟人、文物 古迹、体育、音乐、文化、动物保护、节日、戏剧、科技、农业、卫 生、幽默、主题公园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 对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6] 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将不再是培养“既掌握英语认知能 力,又熟悉英语文化的‘准外国人’”,而是“具有参与型跨文 化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人 格。文化人能够应用国际交流中的通用语言--—英语,与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顺畅交流。他们不仅具备语言交际能 力,而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近况 1.本土文化的传承危机。人总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在 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 园。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历史的维度上,通过 一代又一代文化主体的传递,在特定共同体及其个体的生存 中保持和发挥自己的生命力,各个民族或种族的一些特殊的 文化习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会在这些文化共同体的时代生 存中绵延不绝。[7]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焕 发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报 告中,既主张“了解各种社会,接受多样性”,也倡导“文化的归 属感”。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异文化,特别是英语 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我国。这些异文化的进 入,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丰富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阵痛,在跨文化交际中过分强调异 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维护与传播[8]。许 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 “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的甚至还通 晓“潘多拉的盒子”,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 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当然,对孔子、孟子、 《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了解就更少了,对母语文化缺 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 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 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 他人后面行事[9]。我国著名博士生导师陆谷孙教授在一次题 为《英语挤压下的中文危机》演讲中严肃地指出:关于语言要 有一种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的态度。现在世界有七千 多种语言,平均每年大概湮没70种,所以联合国很着急,把每 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它希望我们的世界上,人类的 语言保持丰富多彩,而不要开口就是英语。有人说中国从近 代至今一个多世纪没有自己的文化,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 但传统的母语文化传承的确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断层危机。 2.用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异同。林语堂指出:“外国文 化也并不是十美十全,各个文化有其利弊优劣,外国月亮也要 欣赏,外国臭虫也要防范;对本国外国文化都有真切的认识, 批评的眼光。各以大公无私的学者眼光见识去批评,这才是 叫做东西文化沟通,而且才沟通得来。”[10]面对英语文化帝国 主义的冲击,如何保持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引起每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是 “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前者是与其他各 种“内圈”、“外圈”、“扩展圈”英语的语言一样,属于“规范英 语”范畴,是世界英语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具有典型的中国 文化内涵罢了;后者是“汉化英语”,也就是“中式英语”或“洋 泾浜”,它是一种畸形英语,是受汉语表达习惯的作用而出现 的不符合英语语言结构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英 语变体,为语言变异的消极体现,它往往是中国学生初学英语 时瞎编出来的过渡语。比如中国学生喜欢把“你吃了吗?”、 “上哪儿去?”、“人山人海”等译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Peop le mountain peop le sea”,这些话要么会让 外国人生气,要么让他们啼笑皆非。前面两个是外国人的隐 私,应该避免问及,后面一句如果译为“There are huge crowds of peop le there,just like a big mountain and a huge sea”,那么我 们应该把它归为“中国英语”。还有一些在语法或表达习惯上 不符合“正,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