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理念之高中英语教学体系策略探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第一章 引言


作为引言部分,本章拟简要阐述本探讨的实践和理论背景、对象内容和理论措施,借以论证本探讨的重要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1.1 本探讨的实践和理论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语言技能”部分非常明确地指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略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为此,英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深入地进行探讨,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措施,其中作用比较深远的是结构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结构教学法将句法作为语言的中心,把句型教学当做主要内容,对语言学习者获取语言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是该措施“忽略语言应用的得体性,其结果是在交际中出现失误,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黎宏 2017:62-64)。而交际教学法则恰恰相反,该措施过于注重强调接触大量真实、自然的语言,并且在合适的语境中的应用;但是这种做法“忽视语法的重要性,并且缺乏相应的语言形式的训练,结果导致语言教学缺少规律性和系统性,进而使学习者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略论能力和语法知识方面的系统掌握能力严重欠缺”(Winddowson 1989:86-96)。
当前这两种教学法仍在全国许多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英语论文范文,但是都不能全面培养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存在口语和写作“不够流利、不够地道、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口语交际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张嘴,从而说不出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处于“哑巴英语”状态,或者产生碎片化的英语,令听者费解;写作的时候,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基本词汇,却因为词语用法不熟练和篇章安排不合理等因素而造成心理紧张,显得力不从心,不是搜肠刮肚也找不到适当的语句表达方式,就是词汇使用不当。Uzawa & Cumming(1989)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常常因为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因而灰心丧气地放弃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情节和故意避开一些意义深远的想法,转而去写一些在他们看来,能够用准确地道的英语来表达的简单情节和想法。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改善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实践中的“不够流利、不够地道、缺乏自信”的问题,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刨根问底,信手拈来的词汇的缺乏,是最根本的问题。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探讨者发现:人的记忆中保留有大量的预制语言单位--信息语块,它由几个词项构成,但是比单个的单词包含更多的信息,这就是语块。语块普遍存在于大脑的记忆中,而且随着我们对记忆材料的熟悉程度的增加,语块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大脑可以存储和回忆更多的信息(Nattinger &DeCarrico 1992)。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的探讨表明,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兼有句子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语块以一个整体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能够被直接提取出来使用,而根本不需要按照语法规则来进行生成和略论处理,这种多词组合叫做语块(lexical chunks)。语块是介于语法和词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处理的最理想单位。语块的存在加快了语言处理的速度,能够促进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和地道性,这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略论和总结各方面探讨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语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语块为中心的教学措施(Lewis 1993;Nattniger &DeCarrico 1992)。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语块教学法把语言习得的过程看成一种遵循着“观察—假设—验证”程序的认知过程:和儿童习得语言的早期过程一样,在形成完善的语法体系之前,学习者通常先以语块的形式接受语言输入,然后通过模仿来套用语块,等到具备了完整的语法能力后,学习者再对语块结构进行灵活填充或重新组装,最终达到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输出的程度。学生对这种公式化的语言,直接套用或进行适当变化,便可流利地说出或写出地道的语言来,改变了英语教学既费时费力又效果差的状况。语块教学法可以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结构法和交际法的偏激倾向。它为外语教学法探讨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解决学生英语表达“不够流利、地道、自信”这一实践问题带来了希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