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外语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成因略论[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外语教学的高耗低效是几十年来存在的事实,改革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 的效率是外语教学探讨的一大 课题。本文拟就目前外语教学中高低效成因 作如下初步略论。 一、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不重视, 在教学法上本末倒置,是外语教学 低效率的原因之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广泛、最高效率的使用途径是听和说,会听 能说是一般人掌握一种语言的 主要标志和初级阶段,也是一般人向掌握一种语 言的高级阶段--听、说、读、写都会发展的基础。有统计资 料表明:在人类 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为:听占45%,说占 30%,读占16% ,写占9%。因此, 客观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首先是要使学生 会听能说。但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没有 把对学生听、说的训练变成教 学的中心环节,还没有把教会学生会听能说作为外语教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 标。由于现阶段考试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我们用来测量教学效果的外语考试还没 有与客观要求的语言教学目标 较好地统一。通常的外语考试偏重于笔试,听力 部分的比重在20%以下,甚至有的考试只有笔试而没有听力部 分,这样的考试 测量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基本上测量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测量的结果与客 观要求的语言 学习成效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中,考试 的分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社 会环境,这个偏差的存在,使教 师和学生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不科学的教法和学法,不注意语感的养成,不 注 意听、说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单词、例句和语法,甚至是有形无声地死记硬背。 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客观 存在的现实:在起始年级,外语教学的内容不多且知 识不难的情况下,使用死记硬背的教法和学法同样能在笔 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 这种教学措施是非常明显的短期行为,其最大的危害是加大了后续教学的难 度。因为,这种记忆没有在听 、说训练下形成语感基础,这种记忆的知识不能 随意地被听、说使用而重新被强化记忆。 这种教学措施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形象的 摄入和输出。不符合语言学习 和心理学的规律,是本末倒置的教学措施。 语言学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然后才有文字。类比人类学习母语的过程, 亦是先听说,后学习读和写。 措施论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历史和逻辑是统一 的,英语论文范文,应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措施进行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的 认识过程和提高 教学质量。外语教学是一个大众参与的科学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要遵循 一般性的科学 准则。虽然外语的教学不是语言的起源,也不一定要运用母语学 习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听和说的训练在 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影响。 语言有"音"和"形"之分,"音"是语言在听和说这两个生理功能之间的载体,"形"是语言在读和写 两个生理功能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 教学就是通过"音"和"形"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 奋中心与兴奋中 心的相互关系,构成一个对于外语知识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与听、说、读、 写这四个生理 功能密不可分。我们承认缺一也可,但为了探讨教学效率,我们 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说”是发音器 官的功能在大脑语言中枢和发音器 官的共同影响下完成的,它伴随有发音器官的运动。"写"是手的功能在大 脑 语言中枢和手的共同影响下完成的,英语论文题目,它伴随有手的运动。手有很多方面的生理功 能,而发音器官的功能则比 较单一。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发音器官与大脑语言中 枢的关系紧密,这就是"说外语"容易在发音器官形成运动 习惯的原因,这种 生理习惯就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辅助影响很大的语感。可见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是"说"。外语教学的各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重视学 生在听和说方面的训练,绝不 能把"听"、"说"、"读"、"写"对立起来。 只有在"听"、"说"基础上的"听"、"说"、"读"、 "写"语言教学才 是有意义的,"听"、"说"对"读"、"写"是有帮助的,是统一的。"听"、 "说"、 "读"、"写"和谐统一的教学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的外语教 学法。 二、对不同语系间的联系探讨不够, 心理上的"母语依恋","直译式" 教学法又不符合认识规 律,是造成外语教学低效率的又一原因。 在教育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迁移,本文在此对迁移这个概念加 以讨论。所谓迁移应该是指学 生应用学习过的知识点和科学措施表达和描述新 的事物或解决新问题的现象。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的能力, 需要不同学科的 共同培养。知识点和知识是每个学科中静态的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能力是寻找 关系和解决问 题的措施。新的环境有新的事物和新事物间新的关系,应该有新 的概念与新的事物对应,应该有新的概念间的 关系与新事物间的关系对应。在 进入新的情境或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要求学生迁移来的不可能是已有的知识 , 而是对新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对不同事物间关系的探讨措施。语言是为了交流感情和统一行动在有关系的人之间产生的一种信号,这种信 号具有很强的约定俗成性。在 不同的语言之间,除去相互影响产生的极少量被 互相称之为外来词汇之外,彼此异同巨大,各自独立形成大量 的词汇和语法体 系。根据上面对迁移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在这个方面,母语对外语教学无正迁 移可言。作为 第二语言学习的外语教学,肯定受母语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是一 种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对一个不辩的事实形成 的原因进行讨论。成人和儿童迁移到一个有明显地方语言的环境中,儿童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 比成人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短 。这既不是儿童会迁移他的母语,也不是儿童的 语言发音能力比成人强。主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比成人更愿意学 习地方语言,因 为儿童不学会地方语言就无法与小伙伴游戏交流。相比之下,成人在这个学习地 方语言的过程 中有更多的母语知识可供迁移,成人有比儿童更强的迁移能力。 不愿意学习新的语言是心理上的一种母语依恋,在这种母语依恋情绪下形成 母语依赖习惯是外语教学中普 遍存在的。它是外语教学的一大障碍。消除在母 语依恋情绪下的母语依赖习惯,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全面理解 。 1.正确理解"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任 何一门成熟的语言都能完整地 表达人类已知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由于地理 条件的间隔,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词、句"与"物、事"间的 关系。 2.正确理解"语言的理解"。学生完成了"语言的理解"实质上是要学生建 立"词、句"与"物、事"间 的关系,就是学生在听或看到一个语句之后,能 在大脑中出现对应"事物"的反映;在需要表达自己已知的" 事物"时能正确 地输出"词、句",这是对语言的应用。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外语。是希望学生建立母语和外 语的关系。外语和汉语的“词 、句"不同,但都是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 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这是构建母语与外语之间桥梁的桥墩,基 本框架如图1所 示。这个构建过程是要打通三者间的双向联系。只有学生构建了所示的知识 网络,学生掌握 的外语才是全面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做法是非常注重构建外语"词、句"与汉 语"字、句"间的直接关系, 这就是"直译",也就是图2 所示的①;把②和 ③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这样的 教学过程也加大 了学生全面掌握外语的难度。因为“直译”是在不同语言间的“词、句”间进行 的,而语言的 "词、句"属于对"事、物"的概念,在概念间构建联系是一个 抽象思维过程。没有理解基础的抽象思维是不 可能的,而理解又必需完成图2 所示的②和③两个环节。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完成这 个理解的过程吗?若不能完成这个理解,①环节就落入了死记硬背的老路,这当 然不是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法。 外语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牢靠且长久。母语能帮助学生对外语的理解,这个观点不错,已经表现出来 了。但应该注意"帮助"的影响 ,在无需"帮助"就能理解的时候,就不要"帮 助"了。一个懂德语和英语的人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比读中 文版的马、恩著 作容易就是最好的例证,这虽然与外语的学习不在同一层次,但语言与理解的关 系是同一个道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