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师,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窘境:学生身在课堂却不认真听讲,有的走神,有的做其他的事,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还有一些学生干脆不来上课。他们对教材和课程安排的内容毫无兴趣,认为英语枯燥难学。其实,他们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作为学生面对枯燥沉闷的课堂,也难免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尽力使课堂生动有趣,尽量吸引学生。 俗话说:“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虽然这句话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每个学生的求知欲都是非常强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和引导。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师应该在开始设计课程的时候就预先设定好课堂成就感的获得途径。教师必须在整个的课堂活动中设定一定的挑战项目,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不断的挑战,并从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这种成就感并不应该是形而上的或者仅仅与英语学习相关的,而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关系。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单词、习惯表达、句法、章节和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些小型的挑战项目。例如:在讲解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时,教师在讲解课文第二部分“They all speak highly of themselves forseeking it (inspiration in solitude) out, at leastfor an hour or even two before they hurry home fortea”一句时,教师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试着翻译这句话,并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英语毕业论文,然后仔细讲解作者先扬后抑的写作风格,并试着让学生自己试写一个先扬后抑的小段落。 二、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教学中的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不同也必然决定着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特点不同。首先,教学对象的英语基础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清楚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并针对这一情况精选恰当的语言,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关于英语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授课时所用的语言尽量生动形象,多举一些类比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关于英语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讲授时所用的语言则可能要相对抽象一些,知识量更大一些,从宏观上让学生把握语言内部的规律。其次,教学对象的年龄阶段也决定了教师所使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例句、所讲授的背景知识以及所举的例子等则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如关于“80后”的大学生,讲到音乐的背景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课上举一些周杰伦、蔡依林等歌星的例子,而不要举姜育恒、邓丽君等不受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所喜欢的歌星的例子。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最好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些趣事,用幽默的言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相互督促,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组织学习小组时,教师应该既照顾小组内部成员的多样性,又照顾全班小组间能力的平衡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学习小组里应该有男有女,有学得好的也有相对较差的,有兴趣高的也有兴趣不太高的,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同时,又要保证全班各个小组的综合水平相对持平。这样的学习小组才会真正地让小组内部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观点,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小组的最终目的--相互督促,促进学习才能得以实现。教师在设定话题时一定要采用有争议的新鲜话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话题不必非要与课文或英语相关,话题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能够以英语为媒介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小组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应该穿插进入各个小组听取小组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让学习小组生成讨论的结果报告,并让小组有机会出来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这样,英语论文,教师在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兴趣的同时,使英语在实践中成为一种需要。在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获得一些语言材料,学生应用刚刚获得的语言材料通过团队合作生成最后的结果报告。综上所述,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学习小组,在培养团队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以英语为工具去解决一些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也要更有针对性、更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不再认为英语枯燥难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