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在谈论大学英语的改革问题,包括中央领导和普通英语教师都加入到这次讨论里。谈论的焦点集中在“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方面。这一话题的出现并不令人奇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更具体化了,这些新的要求都迫使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任何问题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只有查清原因,才能确立方向,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人认为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管理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一、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大学毕业生身上反映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大学的教育问题,但是大学英语教师觉得委屈。他们认为从高中接收到的学生基础太差,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的应试教育十分严重,过去高中几乎不在听、说上下功夫。这样的“原材料”在大学短短的200多个学时内如何将其打造成听、说、读、写均强的精品?那么问题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吗?也不是。中、小学教师辛苦地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学,而且他们的“中考”和“高考”压力更大。大、中、小学互不搭界,重复教学,费时低效,病根在于教育管理体制。由于中、小学和大学隶属于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因此,在制定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时没有考虑到其他层次,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问题年复一年地被提及又放下,始终得不到解决。 二、评价、考试体系不够科学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为了便于管理,各地实行地方统一的“中考”,全国则有统一的“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当然无法进行“口试”,给大学的外语教学埋下了隐患。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中为了对付“中考”和“高考”,应试教育十分严重。语法知识的学习,孤立的单词记忆,四选一的阅读题就成了学生脑子里的外语学习“内容和目标”。他们认为有了词汇和语法,外语就过关了。这种错误观念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听老师提到语法,讲解单词的合成与派生等,就认为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无异,继而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只希望老师辅导四级考试,一入学就想考四级。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过四级就是外语过关了。他们忽视了外语课不是理论知识课,而是实践技能课这一重要的、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是这些学生有错吗?不是。因为大多数学校规定学生只有拿到四级证书才能毕业,而且通过四级后可以免修英语或可以选修无硬性要求的选修课。 此外,毕业时求职须揣有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否则难找到工作(例如北京市有明确规定:进京的毕业生要有四级证书)。在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下,学生们能不拼命过四级吗?那么四级考试的影响又如何呢?在过去十五年的前一半时间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影响,它使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都对外语,特别是大学英语重视起来了,大学英语的地位在大学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有其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某一阶段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可能在以后的某个阶段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如要想使其永远是前进的推动力量,就要不断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开始实行的1987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在起步阶段。社会需求是一般能看懂外语即可,很少有要求外语听、说能力的单位。在那个大环境下,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侧重阅读无可厚非,在当时有听力考试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口语表达能力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这就要求考试应随之改进。过去的考试忠实地反映了教学大纲的目标。但现在看来,“大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了。因此,对大纲和考试应进行同步改革。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与错位 在许多大学里,领导的观念是“只要四级成绩上去就说明英语教学成绩显著,是成功的”,教师会因此获奖(部队院校还可以记功)。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影响。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集中培训,辅导四级(停下其他课程)。有的在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报考四级;若通不过,下学期继续,到第四学期则中止正常教学搞模拟考试。这样一来,大学英语的核心似乎就是“四级考试”,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如果教师不去辅导四级,就会被学生评为不受喜欢的老师;学生评教时,老师就会得低分,从而作用到评职称、评先进等。英语口语本身就是以常用词和常用句型为主体,当老师让学生练习时,有些学生会觉得太简单,学不到新词、新句型、新的语法点,因此不积极参与。再加上口试不是四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认为口语和四级证书无关,不值得课上、课下费时去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