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如何搞好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是目前教学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英语文化教学的近况略论入手,对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作了扼要的描述,并评介了三种主要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进而略论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和这三种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美文化 英语教学 作用 一、英语文化教学近况略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就一直片面强调英语词汇、语法等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掌握这一形式便可在交际中得心应手了,结果忽略了作为这些载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传授中所起的重要影响,导致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颇低。究其原因,有如下两方面: 1、历史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的外语教学曾经在50年代初期一度深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作用。为适应冷战需要,苏联当局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给予极度的关注和严格的控制,以便揭示“一个由贪婪的资本家所统治的罪恶世界,一个充满着阶级斗争、社会和民族压迫、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世界”[1]。这就严重扭曲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前苏联这种外语教育观念的作用使得我国外语和相关文化教学歪曲、脱离。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浩劫则导致了外语教学的大倒退,以反对封、资、修为旗帜,否定一切的主张彻底排除了外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应有的地位。结果,直到今天,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仍然忽略了在大学英语教授的同时传授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2、现实的原因。由于长期深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色彩越来越浓。这使得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中,只片面地强调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考试技能和技巧的教授,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虽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能造出乃至讲出许多符合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来,但是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应用本民族文化的言语交际标准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导致交际失误。结果,语言学习不但没有带来人们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反而造成文化障碍。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把与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明确纳入教学中去,使学生完善地掌握所学的语言,按照语用准则进行交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密切的对外交流。 二、语言和文化的联系研讨 外语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语言和文化的联系。自19世纪现代语言学建立后,语言学的探讨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Bloomfeild的结构主义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语文学传统(Philological Tradition)和20世纪初Boas与Sapir建立的人类学传统(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前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后者则注重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去探讨。人类语言学的探讨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的出现和兴起。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传统的“大写字母C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人类文明成果和对文明所做的一切贡献之总和”;后者指“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等”。[2]据此,美国语言教育家C·Kramsch将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归纳为三条:“1、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用词造句都是为了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2、语言体现文化现实。一个文化社团的成员不仅仅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经验,同时他们也通过语言来创造经验。3、语言象征文化现实。说话人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区分非属他们同一社团的人。”[3]由此可见,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结晶;它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坚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进行第二文化的习得。否则,真正掌握好外语就只是一句空话。 三、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作用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