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出现现象》--英语论文范文 摘 要:隐喻频繁地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之中,因此有必要略论隐喻蕴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大量出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会增加语言自身的难度。结合语言输入理论,作者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握和提高隐喻出现的质和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 隐喻 语言输入 一、引言 获得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得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Schachter,1983),因此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语言材料可理解性的因素众多,有内在的(语言材料自身的难度),也有外在的(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语境等)。大学英语教学中频繁出现的隐喻现象就是作用语言材料自身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编大学英语》(应惠兰主编,浙江大学编著)为例,通过略论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对语言输入的作用,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理解性隐喻的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学习动力,教师要有意识的把握和提高隐喻出现的质和量,以期达到最佳的语言输入效果。 二、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语言输入的作用 隐喻频繁出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通过对《新编大学英语》中隐喻现象的归纳略论,可以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常以词、词组、句子或篇章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隐喻发挥功能的不同以及隐喻理解的特点和语言文化因素,使得隐喻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仅会是理想的语言输入,而且会增加语言自身的难度,成为学习者理解语言材料进程中的绊脚石。 1.隐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输入 当代语言学家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进一步将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因此隐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认识已知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具有使得我们语言表达更形象、新奇和生动的修辞功能以及使得我们从新视角认识事物的认知功能。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隐喻往往是教师最有利的一个工具。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对事物认识的角度的转换,隐喻的使用往往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成为理想的语言输入。 (1)有利于单个句子的理解。例如:①The future appeared as much like a wasteland as the empti-ness I could see while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我的未来看起来如同一片荒漠,就像我回顾往事那样显得虚无缥缈。)(第一册,第九单元)②I was stuck in a job I hated and trapped in an engagementwith a woman I didn’t love. (我被一份我所厌恶的工作束缚并陷入了与一个我所不爱的女人的婚约之中。)(第一册,第九单元)③At the heart of th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re brain chem-icals called neurotransmitters…. (信息传递网状组织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叫做神经传递素的大脑化学物质。)(第一册,第七单元)在①中将“我的未来”隐喻为“荒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渺茫和缺乏信心的感受。②中将“工作”和“婚约”看作为陷阱将作者束缚和限制,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关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即将缔结的婚约的不满与厌烦。③中“heart”的形象应用有助于生动描述大脑的构造。所有这些通过隐喻进行的生动描述和情感的传递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有利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在语言教学中,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而且出现在篇章结构中。篇章中的隐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说话者选择了某一隐喻主题后,整个篇章就围绕主题展开,理解主题隐喻的相似性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新编大学英语》中篇章隐喻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第一册为例。第一册共12篇课内阅读文章,其中6篇使用篇章隐喻。例如:在第一课“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一文中,作者将“a good heart”隐喻为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或物体,整篇文章以这个隐喻主题展开,向我们揭示了善良的心和坚强的精神远比体面的长相以及富足的财物更重要,更令人可以依靠。在第二课“Is There a Doctor in the Body”一文中,作者以“doctor”作为隐喻主题,隐喻为人体内的精神力量,通过一系列隐喻使我们了解到人的精神力量比我们想象的更强。贯穿全文的隐喻不仅加强了篇章的连贯性,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隐喻增加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难度 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的难句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难以理解的句子集中在含有隐喻的句子中。这与前文所述“隐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矛盾,原因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