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探讨以Anderson的听力理解三阶段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微型短文语境法进行英语听力辅助教学实验。/英语论文实验结果显示,微型短文语境教学能针对听力理解的感知、略论和实用出现的听力问题,提供易于生词进入长时记忆的平台,提高记忆效率。对听力理解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微型短文 语境 Anderson听力三阶段 认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突出了听力理解在外语学习的优先地位。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听力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笔者认为,认识听力理解的过程,选用能帮助学生更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2]的听力理解材料,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措施,或许比传统的措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加入了《英语微型短文语境对词汇认知及英语能力发展影响的探讨》[3],旨在探究英语微型短文语境对英语听力发展的影响。 1 相关听力理论探讨背景 1.1 Anderson的语言认知理解与听力问题 Anderson(1996)[4]提出听力理解由3个相互关联而又循环出现的阶段组成:感知加工、语法略论和实用三个阶段。感知阶段指声音信号进入感觉记忆,然后经筛选,其中一部分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略论阶段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心理表征,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实用阶段是将形成的命题和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关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三个阶段相互关系、递归,并可同时出现在一个听的事件中。这三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有必要按时间顺序发生,但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重叠[5]。从学生的周记,随堂写的感受,交谈记录中提到的听力问题记下来,可以按三段式理论归类的听力理解问题:感知阶段:①生词②语速③不能识别连读和弱读④不能识别己知词汇⑤想前面内容时,错过后面的内容语法略论阶段:⑥很快忘掉听到的内容⑦对所听内容不能形成心理表征实用阶段:⑧理解句中的词,但不清楚要表达的信息。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短期记忆容量极其有限:容量一般只有7±2个词汇,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0秒,多余的信息在大脑中自行消退,给听力带来很大的局限性[6]。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选择,即将注意力有选择性地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笔者在选用《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微型短文记忆法》时,假设可以针对学生在感知加工、语法略论和实用三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解决听力过程比较常见的问题。 1.2 微型短文记忆法编写理论与优势[7] 该书按照认知心理学和语义学理论进行结构安排,每页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基于心理学人类短时记忆容量为7±2的“组块理论”,安排7个大学英语四级生词。使短时记忆中的词汇通过复习进入长时记忆。该部分针对感知加工阶段出现的问题 (2)基于认知心理学“结构优势效应理论”,把7个生词编入语义连贯、衔接顺畅、语法结构较为简单、长度为45词左右的微型短文,形成语篇语境。心理学家发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以组块(chunk)方式保存下来,所谓组块就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这样,我们的短时记忆就不仅局限于7±2个单词,而是7±2个组块。组块的影响就在于减少短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短时记忆容量的范围内增加信息。该部分主要偏重语法略论阶段的听力问题 (3)基于语义学“搭配决定语义”、“语义决定搭配”的理论编辑短语,展示7个生词在常见短语搭配中的其它语义。该部分更注意了实用阶段的问题。 2 探讨设计 2.1 样本 参加本探讨的学生共有78人,来自06级电计系的B17班和土木系B7班,他们同属于大纲要求中一般要求班级; B7班为试验班,B17为对照班。其中男生62人,女生18人。2.2 数据采集工具 (1)听力试卷。学生在入学参加摸底考试时,考试试卷听力试卷部分采用了2017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听力部分内容。因此,听力试卷的信度较高。 (2)调查问卷。我们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为“非英语系大学生听说能力问卷调查”和“英语听力策略使用问卷调查”。前者主要是调查学生听说学习的近况,以了解他们对听力课堂教学教法、课本使用状况、学生活动的方式等,针对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应对方法。后者主要是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策略使用情况,其中的直接记忆和选择性记忆,推测等策略的使用情况和本实验有一定关系。 (3)口头报告。在口头报告中,部分是由学生口头表述,部分是书写的形式。通过口头表述,了解学生遇到听力问题以进行归类。 2.3 步骤 2.3.1 训练可以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采取填空、听写与复述三种具体的训练方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