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不仅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如语法错误,词汇匮乏,句式单一,缺乏连贯等,而且也体现在写作内容空洞上。英语论文网为此,本文研讨了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内容空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写作 教学 内容 对策 一、导言 在以往的外语写作探讨中,人们关于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的探讨大部分停留在语言方面,如语法错误、词汇匮乏、句式单一、缺乏连贯、中心不突出等,而关于作用写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内容的挖掘却讨论得不够多。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写作教材的建设方面。无论非专业的四、六级作文辅导书还是英语系学生用的写作教材都很少提到内容的挖掘。虽然市场上流行的写作课本《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等编著)和《高级英文散文与作文教程》(王振昌等编著)的编著者意识到了写作内容的重要性,但没有向学生提供有关技巧(见张在新等1995),关于写作内容挖掘的重要性,张在新、吴红云等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一文中通过测试得到了证实,并针对这一问题从宏观的教材建设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时出现思维短路现象?能不能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克服学生写作时内容贫乏的弱点?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研讨作用学生写作内容贫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二、原因探寻 1·认知能力。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学习、想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朱智贤, 1987)。认知能力是这一组相关活动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生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作用学生应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这一点无论是在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上还是英语写作能力上都能得到体现。学生在英语写作时,面对一个命题,往往难以下笔,头脑一片空白,或内容空洞无力,究其原因是其认知能力不够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头脑中材料储存不够丰富、缺乏足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混乱等几个方面。 (1)材料储存不够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语言表达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材料的准备,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储备足够的idea,那么无论你语言文字多么优美,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给学生最熟悉的命题,如My Good father, My Best Friend等等,学生也只能想到一些最司空见惯的idea。笔者曾让学生就My GoodFather命题中的一个main idea下面的sub-idea (Father lovesmother most kindly)写出supporting statement,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能想到“父亲给母亲买礼物”等这一类型的细节,而想不出父亲向母亲表达爱的其他的方式,如: Father tries hisbest to help Mom with the house work, Father never hurts momwith harsh words等等。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头脑中记忆储存不够丰富,从而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响应的idea。 (2)缺乏想象力。想象指人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使表象新生,衍生出新的表象。在写作中,学生要善于发挥想象力,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地加工创造,创造出新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头脑中积累了一些表象材料,但由于写作时,学生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记忆不能被很好地激活,头脑中的表象无法及时地显象出来,结果就只好呆板地用一些枯燥的例子来充数。使文章索然无味。 (3)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作用学生写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连贯和衔接,也表现在文章信息的安排,材料的组织上,即文章的信息点排列有没有跳跃式思维。很多文章认为语言表达上逻辑欠缺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英汉语篇结构的异同认识不够。其实,这也与学生本身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例如,笔者在训练学生按以下图表写提纲,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各层次之间的联系。 2.汉语写作思维的惯性影响。学生作文内容欠缺除了以上讨论的认知能力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学生在汉语写作中形成的定势思维有关,这种定势思维也就我们平时所指的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母语的负迁移产生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这时仅限于讨论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负迁移,具体归纳与如下: (1)惯用套语,缺少事实依据。这里套语是指学生在汉语写作时常出现的“格式化”的语言,如问句式开头和结尾, Should teenager smoking be stopped? Do you agree withme?等等;表决心的祈使句, Let’s devote our life to protectenvironment ;以及学生惯用的名人名言和习语,这些套语的过度使用阻碍了学生对思想内容的表达,使文章显得华而不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