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外语教育定位上,虽然要顾及学生的就业前途和市场需求,但是也不可放弃高校的本质属性。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何种专业院校都应该是传授理论体系的科学殿堂,它必须体现学术内涵和质量,都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以各自专业为载体,传授科学理论的探讨体系、模式和措施论,使学生成长为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开拓新知识领域、具有创新思想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设想 1.贯穿一条主线:素质教育 1)培养语言学习能力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把外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外语知识的传授之前,把从前的知识型教学转变为素质能力培养型教学,不是受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重点向学生传授获取和应用外语知识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换句话说,与以往的语言教学不同的是,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在课堂传授知识,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外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例如介绍外语的语言特征、学习语言的重点、各种训练措施、培养他们自己安排、利用课外时间的习惯,培养他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材和设计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模式(个性学习)的能力,由此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课时少而教学内容过重的问题。现在压缩课时,是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课下自主学习,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少课时,不是减少老师的工作量,而是要求老师把受“鱼”的时间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捕渔”的时间,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习惯。他们获得的学习热情和养成的学习习惯比他们所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宝贵。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他要应用语言学知识、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学会如何引导学生,学生在这里也间接地实践了理论。 2)培养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借助具体的科学理论。就大学外语专业而言,至少要把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学学作为必修课程,学习理论绝不是一种装饰或者赶时髦,而是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认识事物的层次上去看待外语学习这一任务。应用相关理论去指导外语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事半功倍地掌握外语,另一方面在学习理论中认识科学的本质、任务和科学工作措施,从而学习、提高探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本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独立略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论文,掌握科学的思维措施,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理论中,可以实践收集、遴选资料、加工略论资料的科学工作措施,进而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批判思想。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完善,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宏观体系和框架。 2.转移教学重心,突出技能意识 技能是指:操作者掌握了符合活动内在规律的动作,他无须集中精力、无须专门筹划,就能够不费力地完成的某项动作。外语技能归属于心智技能,它的目标是思维和反应过程敏捷。外语技能训练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深化—熟巧阶段,老师在这三个阶段都要投入精力: 认知阶段:技能的形成以知识的领会吸收为基础。老师首先要讲解外语语言的结构特点和构成规则,例如外语的动词变位、名词的变格,在这方面老师们都有很成熟的教案了。 深化阶段:认知的阶段学到的知识都是外在的东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认识尚有待于深化。教学的任务不能就此停止!老师在深化阶段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点相互关系,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理解的知识得到深化、系统化,只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在这一阶段,当前的教学普遍存在差距。 熟巧阶段:在深化外在知识、建设新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积蓄的技能会发生质的飞跃,使知识的应用从有意识的行为转化为自动化行为,因为经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巩固的神经关系。例如表现在讲外语时不必仔细思考人称、时态等诸因素,正确的动词形态就能够脱口而出,使思考和语言的输出几乎达到同步。“熟能生巧”就是技能训练的成果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