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外语教学从语音、词汇到表达都渗透着异国文化的色彩。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要。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相当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学、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文化导入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1]外语教学从语音、词汇到表达都渗透着异国文化的色彩。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了解提。很难想像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我们学生的英语能力向来以形式的准确见长,做语法题十拿九稳,可在跨文化交际时他们的语用能力很差,且往往会出现错误。比如:一次一个中国学生想请外国老师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老师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且约好了具体的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老师来了。学生感到很意外,且毫无准备。这场误会完全是两人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Saturday、nextSatur-day有时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物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这个星期为参照点。

再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农业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讲大话、夸海口的时候说他“吹牛”。而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所以,当”吹牛”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是“talk ox”应该是“talk horse”。当看到这个短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首先,它用的是“马”,而不是“牛”;其次,在“horse”这个可数名词前面,既没有定冠词,也没有不定冠词,这是英语的习惯用法。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曾经说过:“语法错误从表层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听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一旦发现,听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那样被看待。如果一个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会被认为是粗鲁和故意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仅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是不够的,我们要知道执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二、文化导入的措施  
我们都知道,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异同是不可避免,也不能改变的,但通过学习却可以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应尽可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去接触该文化的内容,增强语感和文化感,才能避免按照母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定式和经验去领会目的语的内容。”[2]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措施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的、自觉的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即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对外语的讲解与学生对外语的理解,一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就会富有情趣,从宏观悟透语言的本质。将外语深入到文化,自然就会用外语思考,同时在学习中开动大脑,进行单词联想而不是双语翻译思维。具体的文化导入方式有如下几种。(一)加强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对价值观的不同认识,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长满了果子而不采摘。问他为什么不摘时,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孩子会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而中国孩子往往会回答:“那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作用,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中国人虽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爷爷、老祖宗、老先生等。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威望的象征,也是智慧的化身。然而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自称“old”,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来看待。在他们看来,old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再如,中英文化的异同还表现在节日上,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 (圣诞节)等。中西方人接受礼物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也不会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对别人送的礼物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否则客人会认为你对他送的礼物不满意。
(二)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异同。[3]Peter Tru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威尔金斯也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联系”。[4]词是表达概念的,而概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果。当人们看到一个词时,就会想到词的意思,并将意思与客观事实或与想像中的事物关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意象的形成离不开他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范围。对同一个词,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子中所反映出来的意象可能完全不同,文化异同因素在此便起了影响。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