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本校大学生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学习的近况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研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英语学习。 一.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 If you give a man a fish , you feed himfor a day ; if you teach a man how to fish , you feed himfor a lifetime. )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在西方学术界被广泛引用(Hedge 2017 : 100 - 101 , Hutchinson andWaters 1987 :39) ,并被尊为经典理论。在多媒体环境下 ,面对多种呈现模式、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 ,学习者是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E. 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生成模型(见下图 ,略有改编) 。多媒体信息中最常出现的是形象信息为主 ,具体形式包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括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语言信息可以是书面的文本 ,通过视觉通道进行加工。面对这些多种表征形式的信息 ,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要积极地选择信息 ,并将以视觉形象和言语形式表现的知识片段连接起来 ,形成整合性的知识。
由图 1 可以看出 ,多媒体环境中的有意义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选择:学习者需要注意经过眼、耳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视觉形象信息和言语信息中的有关内容 ,进行信息选择 ,包括选择词语和选择图像。从呈现的言语信息中 ,学习者选择重要的词语进行言语表征 ,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建构命题表征或言语库。从呈现的形象信息中 ,学习者选择重要的图像进行视觉形象表征 ,其结果是在头脑中建构形象表征和图像库。 2)组织:当学习者完成了对视觉形象和言语信息的选择性注意之后 ,下一步是以更为连贯的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 ,将经过选择编码的信息组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体化的具有内在关系的结构。一方面学习者对言语库进行重新组织 ,形成对于所描述情境的言语模型 ,实现对情境的理解。这种变化发生在言语短时记忆系统中。另一方面 ,学习者对图像库进行重新组织 ,形成对于图像中所描述情境的视觉心理模型。 3)整合:在建构了基于言语的模型和基于视觉形象的心理模型之后 ,学习者需要在两类表征之间建立关系 ,进行整合 ,在言语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信息之间进行有机的对应联系。学习者需要将所组织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关系起来 ,将新获得的或提取的信息与旧知识关系起来。可见 ,在多媒体环境中 ,学习者需要对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选择、编码、组织和整合 ,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各种媒体信息的意义。多媒体环境增强了信息的丰富性 ,但也增加了学习环境的复杂性 ,学习者需要具有更高的驾驶信息的能力。 二.多媒体环境下我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近况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作用和束缚下 ,我校大学生的学习措施基本上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 ,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措施。这种不良的学习措施极大地阻碍了我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措施 ,才能树立起科学的学习措施观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协作中学、在探讨中学、在创造中学 ,培养和锻炼出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媒体环境下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矛盾: 一) 、学习任务重与不会学习之间的矛盾。 进入大学后 ,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 ,要学的东西明显增多 ,一天下来好几门课的作业和书都要看 ,加之还有选修、辅修、业余爱好、社会活动。有的不会自己确定目标 ,有的目标定得太低 ,空费时间 ,有的目标定得太高 ,事倍功半;有的虽目标远大 ,心怀“鸿鹄之志” ,但无具体的实施计划 ,形同一纸空文;有的认为订计划是多此一举 ,根本不订计划 ,对学习放任自流;有的由于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 ,学着这门想着那门 ,心里总不踏实 ,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有的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有的缺乏毅力 ,遇到各种情况的干扰 ,就不能按计划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使计划落空;有的计划无主次之分 ,胡子眉毛一把抓 ,难有所作为。 大学生不会学习突出表现在不会读书、不会查找资料、不会与人协作等方面。很多大学生不会读书 ,有的看专业书就像看小说一样 ,蜻蜓点水、追求情节、不求甚解 ,停留于“字面意义” ,难以深入“字里行间” ,摄取精华;有的读书时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 ,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 ,读完看后不知所云;有的迷信书本 ,不思不问 ,人云亦云 ,轻信盲从 ,成为书本的奴隶;有的心怀成见 ,望文生义 ,造成曲解或误解;有的死记硬背 ,食而不化 ,等等。不会查找资料表现为 ,不会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资料 ,不会利用互联网跨时空地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大学生不习惯去图书馆阅览、查阅和选借图书 ,有的很少去图书馆 ,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想到去图书馆;有的不熟悉本专业图书资料和工具书的基本情况和检索查询措施 ,也不了解图书馆藏书和书刊的编排与类目 ,无法快速查到所需图书资料。 不少大学生不会与人协作。有的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习惯于孤军作战 ,离群索居;有的担心进行协作学习“好了别人苦了自己” , “帮助了别人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竞争对手” ;有的不肯接纳别人的意见 ,思维僵化 ,刚愎自用。 二) 、明确务实的学习目标与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效果形成的反差。 学习者的可控因素包括动机、观念和策略(文秋芳、王海啸 1996) 。动机指成事的愿望。观念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或别人的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策略指学习者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着明确务实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 ,但学习态度、学习措施、课堂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表明 ,学生并没有因为目标明确而树立积极配合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措施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取得令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学习措施 →学习效率 →学习效果的有效链接。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脱节说明动机、观念只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看法 ,并不是学习者自身的行为。看法对行为虽有一定的作用 ,但两者之间会有差距 ,尤其是当观念的实现需要学习者克服困难时 ,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因此 ,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是:想得好 ,做得差。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学习措施问题。在措施上表现为不会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素质教育的教学指导方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形成的反差。 首先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沿袭了中学时养成的惰性学习习惯。他们倾向于依赖教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教师的督促检查 ,很多学生不会主动落实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复习环节。其次 ,应试教育使得习惯“题海战术”,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