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文化异同与英语隐喻教学的联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讨了汉英隐喻的不同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文化异同,语言中的隐喻性思维受到地域文化的作用。教师在英语隐喻教学中应注意使语言学习者了解汉英不同地域背景,从而提高他们关于英语隐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世界的认识,反映了认知主体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内部世界的体验。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和文化体验关于语言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言语表达,隐喻也是建立在人类身体和文化经验基础上的,其产生和发展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同时都受特定文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化背景的作用。人们关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的理解无法通过对文字表面意义的理解来完成,需要调动各种相关背景知识对话语的含义做出一系列的推理,最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各种相关背景知识对隐喻有着重要的解释和说明功能。本文将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方面研讨了汉英隐喻性思维过程中的文化印痕,并指出这些文化异同关于英语隐喻教学的作用。 
    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为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了参考框架和心理基础,使得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色彩。生活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的人们,英语论文,在使用喻体时,必然带上地理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信息,留下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关于语言特色的形成作用甚大,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人们的文化中,长年累月地积淀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下来,潜移默化地作用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带有偶然性,但是也是有其必然性的作用因素。地理、气候等巨大异同可能使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大相径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地理环境的异同决定了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上的异同,这在语言中会有所体现。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东部,东、南隔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渔业、造船业和海运业在英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人们联想的许多都是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英语中很多隐喻表达都来源于海洋,与船、鱼、水、海以及其它一些自然环境相关。有些言语表达起先只是水手们的术语,但因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后来逐渐被人们采用,得以在更广的范围上使用。例如,“paddle your own canoe”本是水手们的语言,意思是“划自己的独木舟”。后来陆上的人用它来表达人们的其他活动,相当于汉语中的“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中国位于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长期以来以农业为支柱经济,中国农民从生产劳动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并且在语言表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瓜田不纳履,李下不理冠”,“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七十二行,庄稼人头一行”,“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斩草除根”,“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人们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自身体验,不同的生产体验会产生不同的言语表达,汉英语言中尽管有些隐喻表达式喻义本身相似,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联想却是由不同的喻体引起。中国自古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以牛耕为主,牛也自然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因此汉文化中对“牛”似多有偏爱,与牛有关的隐喻表达就很多。例如,“牛不喝水强按头”,“壮如牛”,“做牛做马”等等。而英国是个岛国,古代劳作主要是靠马,在英语中与汉语这些言语表达相对应的都是马。例如:“You may take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talk horse”(吹牛)。还有,汉语中用“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用“牛脾气”比喻固执、倔强等。英语中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有关马的隐喻也很多,如用“a dark horse”比喻出人意料的获胜者,“horse collar”则比喻硬充滑稽。汉语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在下雨之前翻透桑田里的土地,修好门窗,即平时要做准备。英语中则是“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很明显,“翻透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术语,而“修帆”则是海上作业的术语。汉语中的“疾风知劲草”在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水手)。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异同,英语论文范文,这也作用了汉英语言表达。由于英国位于北温带,那里的气候对多汁草本植物的生长有利,因而畜牧业较为发达,牛奶在英国人餐桌上是不可缺少的,从而许多英语的隐喻表达式都与牛奶有关。例如:“Land flowing milk andhoney”(遍地流着牛奶和蜜糖)指富庶的地区,而汉语中则有一个成语“鱼米之乡”,意思是有鱼有米就富足了。同样指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了,英语是“The milk is spilt”(牛奶洒了),汉语却是“生米煮成熟饭”。
     地理环境的不同还会造成气候的异同,不同民族语言中的一些表达异同还反映了气候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系统的作用。英国地处西半球的北温带,属于海洋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性气候。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交替之中,温度很少超过32 度或是低于零下10 度但天气多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瞬间就会变成大雨倾盆。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在英国只有天气”,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在一日之内,忽晴忽阴又忽雨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天气使人变得格外谨慎,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英语中有“April weather”指四月的天气乍雨乍晴,也指人的情绪变化快;“keep the weather”意思是占上风,操大权;“King’sweather”或“Queen’s weather”指庆典时的晴朗天气。在英国,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吹起来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西风的讴歌:“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drive my deadthoughts”,“to quicken a new birth”。英国的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把青春比作夏日朝露,“youth 1ike summer morn”;用夏天来指壮年,最盛期,兴旺时期,“in the summer of one’s life”。中国属__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吹起来时,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树木凋零。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西风”代表的是寒冷、萧瑟、凛冽、凋零等。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词句。想到“西风”总是让人产生“昨夜西风凋碧树”之类的感慨。汉语中“东风”才是春天的风,温暖的风,它吹绿大地并使万物复苏,这让中国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例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夏天则常常与酷暑炎热关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与英语相对照,汉语中还有独特的有关天气或气候的言语表达。例如:“春雨贵如油”,“瑞雪兆丰年”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气候不仅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还作用了不同民族的言语表达。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利用思维这种工具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隐喻思维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使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利用隐喻来认识世界,表达世界。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在各种语言文化的历时和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