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从理论角度研讨了其培养方式 ,包括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步骤、 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等 ,希望能够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跨文化交际学探讨的范畴 ,从广义上讲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主体与不同于自身文化身份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日益融入国际大环境中 ,对外交流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经贸活动 ,而是渗透到政治、 文化、 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即使不出国门的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也已不再陌生 ,无处不在的媒体即时传送着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同时 ,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日益增多 ,在客观上增加了我们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机会。然而 ,如何看待其他文化 ,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涵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 交际和能力等层面 ,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 “交际” 的英文为 “communication”,含义是通讯、 传达、 信息(交换) 、 交通等;而汉语中 , “交际”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现代交际学认为 ,“交际” 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 ,即人们应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 传达思想、 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1 ] (P4)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这种基本社交能力 ,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上述交际概念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但其内核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 ,文化的概念难以界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文化是可习得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发展另一语言系统 ,第二文化习得是对原有文化的扩张; (2)文化是一套共享的认识体系 ,这一特点对文化和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有效的交际是基于主体间对事物的共同认识; (3)文化作用行为 ,正因如此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主体对其他主体行为会产生反感; (4)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团共有的 ,文化一般都会涉及大的群体而非小团体; (5)文化是相对的 ,没有优、 劣之分。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力 ,是指交际主体要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巧:性格特点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 与他人有效交际的愿望等;社交技巧包括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 幽默感及得体地透露真情等。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发展阶段: (1)无意识、 无能力阶段 ,指交际主体误解他人行为而不自知;(2)有意识、 无能力阶段 ,指交际主体知道自己误解他人行为 ,不知如何改正; (3)有意识、 有能力阶段 ,指交际主体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际时 ,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增加交际的有效性; (4)无意识、 有能力阶段 ,指交际主体可以根据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的能力。 [3 ]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
  语言学界一般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词汇、 语法、 语音系统等 ,各家观点基本一致。M. Byram和 Zarate 认为 ,社会文化能力由处事能力、 沟通能力、 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构成。而处事能力指交际主体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交际对象沟通时 ,能够放弃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知识体系指的是文化参照体系 ,如政治、 经济、 习俗、 礼仪等;应用能力指整合处事能力、 沟通能力和知识体系的能力。跨文化交际学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 文化能力、 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 (2)情感和联系能力系统; (3)情节能力系统; (4)策略能力系统。 [2 ] (P480 - 488)Lustig和 K oester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视情况而定 ,由于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意义不同;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的行为一定会得体、 有效;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 合适的动机和交际技巧。并由此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 (1)表达尊重的能力 ,包括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表达尊重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背景对尊重的要求不同; (2)知识定位能力 ,是人们用来解释和定义自身与身外世界知识的能力 ,个性化的解释是有定位能力的表现; (3)移情能力 ,是从其他人角度理解其想法、 情感和经验的能力; (4)相互交往控制能力 ,指能够控制交际主体交互影响的开始与结束的能力; (5)任务角色行为能力 ,指在集体中解决问题时能够发挥影响的能力;(6)联系角色行为能力 ,指主体能够与其他人保持和建立联系的能力; (7)对含混的宽容能力 ,指主体对新的、 不确定的、 不可预知的跨文化冲突的宽容能力; (8)描写、 解释和评价能力 ,指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客观描述的能力 ,做出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能力 ,以及在解释中做出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 ,各学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研讨 ,虽不尽相同 ,但大多都涉及语言、 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三、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为了提高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涉及认知、 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 ,需要教育者应用恰当的学习理论设计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K olb认为 ,学习是经验转化成知识的过程 ,这种经验型学习是一种循环的、 持续的过程。Merirow把学习分类为形成性学习和转变性学习:儿童的学习是形成性学习 ,而成人的学习是转变性学习;转变性学习是人们用先前的经验知识略论一种新的或者改变了的认识去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 ,这里指导 “行动” 包括改变行为模式。这种观念转化型学习模式适合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缓慢的、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涉及到理解主体如何解释新的文化经验、 如何将其整合到更宽泛的世界观体系中的能力。
    (二)教师的角色与课程设计转变性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教师是辅助者 ,其身份可以是引导改变的媒介、 课程专家、 教育者、 顾问、 管理员、 跨文化交际者、 不同文化的媒介或纽带、 文化导游、 语用人种学者、 参与观察者、 思考者、 文化学习者和评估专家。这些角色中 ,引导改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 ,因为教师要决定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讲授型还是经验型的 ,泛文化还是专门文化 ,面授还是基于网络的自学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ghes 2Wiener 认为 ,课程设计前 ,教师应该进行学习者的能力评估 ,包括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 态度和交际技巧等 ,具体来讲 ,设计步骤有:(1)评估学习者需求; (2)确定学习者在认知、 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学目的、 目标与结果; (3)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4)选择教学措施;(5)与学习者协商学习合同; (6)进行培训; (7)根据学习结果评估课程的效果和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K ealey和 Protheroe 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试图改变人们的基本个性和特点 ,而是增加其社交技巧和处理事务的技巧等 ,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是增加认知能力 ,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 ,即交际和适应;改变行为方式 ,即达到观念转变。其总体目标: (1)认知层面:提高跨文化意识 ,提供解释作用跨文化交流变化过程的知识、 文化适应的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潜在交际问题; (2)情感层面:主要强调对待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态度和处理文化异同时 ,主体的情感体验; (3)行为层面:实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有效交际 ,也是一种文化适应。     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之前应该有 “需求调查” 环节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教学目标。当前 ,中国的第二外语教学由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承担 ,相比较而言 ,以市场需求为导,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