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应用语用学的话语略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交际语用对等翻译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Abstract : The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understanding the ut terance , speech act and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ragmat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n cross 2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pragmatics ;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enlightenment 语用学[1 ]是专门探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它探讨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真正理解语言和恰当使用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 ,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 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联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 ,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 丰富的词汇、 正确的语法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 ,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 ,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学习者应在交际中应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用学能给英语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 它的哪些内容能指导英语教学 ?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用学 ? 本文着重讨论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语用对等翻译理论对英语教学中带来的启示。 一、 应用关联理论理解话语 关联理论是 Sperber 和 Wilson于 1986 年在他们的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中正式提出的。他们认为任何明示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本活动有最佳的关联性(D. Wilson :1986) 。即就语言交际来说 ,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都必须和某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所说的话相关联;人们正是根据话语之间的彼此关联的信息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一定义与语境相关系 ,许多英语单词及句子离开语境都有可能产生歧义。如: (1) Mary cannot bear children.a) Mary is unable to give birth to children. (玛丽不能生孩子。 )b) Mary cannot tolerate children. (玛丽不能宽容孩子。 )因为 bear 这个词是有歧义的 ,它除了有生产(孩子)的意思 ,还有忍受、 宽容等其他含义 ,这要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对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 ,碰到歧义句子时 ,我们应该应用关联准则来略论它 ,在例(1)中 ,如果给出的标题是对于妇女不能生孩子的 ,在 a)句中包含的关联性就比 b)句大。因此 ,在这个歧义句中 ,a)句是真正与这个信息相关的 ,又比如: (2) John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 .a) John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 ,indeed. (约翰的确是一个有经验的医生。b) John is not an experienced doctor at all . (约翰根本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医生。 )在理解句(2)时 ,哪一个句子包含的关联性与说话者意图最大 ? 假设这个句子与这一语境有关: (c) Re2cently John has failed in operation on a patient for appendicitis. (最近约翰给一个病人做阑尾炎手术失败了。 )在理解句(2)时 ,a)句与 b)句相比较 ,b)句包含的关联性更大 ,达到最佳关联。Grice 曾认为 ,识别说了什么取决于事前能否消除歧义;而 Sperber 和 Wilson 则宣称 ,要识别说了什么 ,关联性最重要。有了关联性 ,人们才可以付出最经济的努力 ,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二、 应用言语行为理论理解句子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待语言活动。它的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 L. Austin。在 Austin看来 ,语言不仅只是言有所述 ,而且是言有所为。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 “说话” 这一行为本身 ,它与传统上的 “意指” 大致相同 ,言外行为是通过 “说话” 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如传递信息 ,发布命令 ,问候致意等 ,言后行为则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 ,在有些情况 ,其 “言外之力” 通常不只一个 ,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例如: (3) I am hungry.关于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解释 ,一种理解是 ,说话人胃口很好 ,他说这个句子来解释他为什么吃得如此快;另一种情况 ,他是想向别人要钱买东西吃;假如说话者是一个小孩 ,我们还可以理解这个句子为他想从他父母那儿要一些东西吃。由此可见 ,语言的使用是复杂的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哲学家 Searle 在Austin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Searle 认为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一句话的命题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所谈及的人或物和对这个人或物的物所作的论述。Searle 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他认为意义的最简单的例子是说话人说出了一个句子 ,这个句子的命题内容正好就是他要表达的意思。这时 ,说话人意图通过句子在听话人方面产生一定的以言行事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听话人在通过语句组成规则获知句意的基础上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后产生的。例如: (4) Child : I need a ten2speed bicycle , mum. (我需要一辆 10 速的车 ,妈妈。 ) Mother :Sure ,you do. (你当然需要。 )孩子说的是要他母亲给他买一辆 10 速的自行车 ,但母亲巧妙把孩子的言内意思回答成了言后意思。再如: (5) 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 “Gentlemen , 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教授 “order” 一词的意思是要学生保持安静 ,但学生却故意曲解为 “to request somebody to bring drink”(要什么饮料) 。由此可见 ,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行为意义。了解它 ,对理解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教师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增加学生的语用意识。 三、 文化异同和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跨语言、 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必须注意不同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异同。在语言交流中 ,一对一式的对等入座的语意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母语来翻译第二语言中的词句 ,我们不但抹去新语言的丰富性 ,而且还会曲解它的原意。如英语中的 “dragon” 和汉语的龙具有相同的语义 ,都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但在中国文化中 “龙” 代表着吉祥、 幸福和威力无比 ,它既能走、 能飞、 能游 ,又可兴云降雨 ,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龙子龙孙、 龙争虎斗、 龙凤呈祥中的龙都包含着这层含义。而在美国文化中 “dragon” 意为an imaginary firebreathing animal ,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