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略论了合作性行动探讨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以本校教师之间合作行动探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为例,说明“ 合作性探讨” 可以看作是教师之间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而相互合作的一种探讨方式。
一、 行动探讨的历史发展及其含义
1、 行动探讨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行动探讨于 20世纪 40年代在美国盛极一时,当时的主要倡导和探讨者有勒温 (Lewin, K . )和科里 (Corey, S . )。但有人认为早在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科利尔 (Collier, J . )就已将“ 行动探讨” 的措施运用于自己的人类学探讨中。尽管如此,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 (Lewin, K . )还是被学术界一致认定为行动探讨的公开倡导者。勒温在其社会心理探讨中采用了行动探讨方式,而他建构的行动探讨理论和步骤使行动探讨成为一种可接受、 可操作的探讨方式。勒温将行动探讨看作是一个“ 螺旋循环圈” ( Sp iral of cycle)的递进过程。他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形成总体的思想— — —探究— — —总体规划— — —形成第一步行动步骤— — —实施第一步行动步骤— — —评估— — —修改总体计划。 [ 1 ]完成了这一循环圈后,探讨者可以开始下一个阶段:形成第二行动步骤— — —实施— — — 评估— — —修改计划等等。 [ 2 ]20世纪 50年代晚期,行动探讨随着社会背景以及教育制度的变迁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并渐入低潮;到 60年代和 70年代早期,行动探讨变成了顾问向实践者提供咨询; 70年代中期,行动探讨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探讨中,开始了其复兴之路。这当中,英国人斯登豪斯 ( Stenhouse, L. )领导的“ 人文课程探讨” 对行动探讨的复兴起了极大的推动影响,因而成为公认的第二代行动探讨的领袖。学术界一致承认“教师成为探讨者 ”( Teachers as Researchers)这一口号是由斯登豪斯第一次正式提出,并成为“ 教育行动探讨” 的代名词。行动探讨在许多国家都得以推动发展并于上世纪 8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中国教育者及学者的逐步关注。 2、 行动探讨的含义 自行动探讨这一理论问世 60多年来,不同的探讨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 行动探讨之父” 勒温将它看成是一个“ 螺旋循环圈” ( Sp iralof cycle)的递进过程,作为一种“ 科学探讨” 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改善人际联系。埃利奥特认为,行动探讨的目的在于对事件,情境和问题的理解,进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斯登豪斯认为行动探讨是一种系统的、 持续的和公开的探索活动。威尔弗雷德 (Wilfred Carr)从批判— — —解放的观点出发,界定行动探讨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探索,是一种从业人员在社会的情境中,为改进教学的实物及对这些实物的了解,解释实物发生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而自我反省探索的一种形式。 [ 3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不管行动探讨的定义从哪个角度看,都必定集合在课程探讨之下,而课程行动探讨是“为解决教师在课程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师在内的探讨者合作探索问题的性质和范围,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并付诸事实的探讨与行动合一的活动过程。 ” [ 4 ]进入 21世纪,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随着教师职业的逐步成熟,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教育行动探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探讨者,探讨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行动探讨“可以说是一种教师自己执行的,关涉自己的教学生活,为了自己的教学生活的探讨。 ” [ 5 ]
二、 什么是合作性行动探讨
行动探讨从早期的倡导者勒温发展到科里、 谢弗等人,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合作” (Collaborative)就作为其中之一个基本特征显现出来。勒温的同事本妮 (Benne, K)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蔓 -林肯探讨所” 的米尔 (Miel,A)早在 1944 - 1950年间就一起采用行动探讨的措施帮助中小学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策略” 。受米尔作用,与她同一探讨所的科里和弗谢更关注整个学校以及整个学区的合作性行动探讨。科里等经过 8年的合作性行动探讨,总结出有效的“ 校本行动探讨” ( school - based acti on research)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1953年科里发表了《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探讨 》 一书,书中研讨了实施行动探讨的基本技术等。同一年,弗谢和古德逊 ( Goods on,M)发表了《对于合作性行动探讨的几点思考》 一文,文中提出了行动探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些表明,早期的探讨探究中已经提出“合作性行动探讨” 这一口号。而科里则明确地将“ 合作的教师群体 ” 作为行动探讨的重要条件。他认为“ 教育行动探讨虽然不一定要求以群体的方式进行合作探讨,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群体合作探讨是最理想的方式” 。行动者一旦参与探讨,他就面临行动者、 探讨者以及管理者之间的“ 合作” 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科里当时已经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也成为早期教育行动探讨的有作用的倡导者之一。 教师“ 合作” 参与探讨的观念导致后来“ 合作性行动探讨” (Collabo2rative action research)这一概念的产生。它强调参与探讨的教师在具备民主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增加信任与专业上的相互尊重,由个人化的、 孤岛式的探讨走向群体合作性探讨。行动探讨虽然可以是教师个人化的反思性教学,但行动探讨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群体的反思,或者说,是基于教师个体反思的合作性探讨。这种合作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探讨者之间保持主题式的对话联系,也包括教师、 专家、 学校管理者、 地方教育者之间的相互“ 协作” 与“ 支持” 。 [ 6 ]由此可见,“ 合作性行动探讨 ” 可以看作是教师之间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而相互合作所进行的一种探讨方式。
三、 合作性行动探讨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1、 启动探讨计划,探讨小组成立 在对合作性行动探讨有了足够的了解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后,包括本人在内的五位英语教师成立了行动探讨小组。我们探讨的目的一方面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另一方面是基于我们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办法和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 我们合作性行动探讨小组在总结和吸收国内外行动探讨者的经验和基础之上,提出了探讨的七个循环步骤: ( 1)讨论确定探讨对象和课题名称; (2)分工负责收集数据并进行略论; ( 3)联合采取行动; ( 4)收集更多数据并反思; (5)微调计划; ( 6)汇报探讨结果; ( 7)发现探讨中的新问题,启动下一轮探讨。 经过细致讨论,探讨小组部署了以下行动计划: ( 1)以组长所教的82名学生为探讨对象; (2)课题名称定为《合作性行动探讨与大学英语教学》 ; (3)小组成员之间以讨论会和互发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观摩听课、 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为探讨提供“ 软件” 需要; (5)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2、 发现问题 经过对探讨对象共 82名同学的首次问卷调查,以及其任课教师(小组组长)对班上同学进行随机访谈之后,我们作了整理,发现了学生在听力课堂上的如下问题:(1)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英语基础薄弱;单词量太少;不习惯教师上课用全英文教学;不习惯由高中的压迫式英语学习转换为大学的自,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