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听说与阅读、写、译的联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摘要】基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略论,本文旨在论述三个联系的重要性:听说与阅读、写、译的联系;打好语言基础与提高文化素养的联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联系。目的是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前言
  
  大学英语是本科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表现在每年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人数在大幅上升,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来看,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明确21世纪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处理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联系是使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
  
  二、21世纪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
  
  1 、大学英语要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呈现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国际性、地区性、区域性的科技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的商贸活动日益增多,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大学英语要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21世纪面临新经济,需要新观念和新措施。大学英语和其他课程一样,应该从当代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来认识。当代高等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略论和解决问题,寻找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学英语要打破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解决“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问题。
  3、大学英语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标准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上。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应该是: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素养。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语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是21世纪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体现。
  
  三、对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几点思考
  
  1、听说与阅读、写、译的联系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也正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总体要求。
  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当学习者接触到新的语言材料时,他们就会自主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现有水平和相关语境的帮助下,理解其中所含的内容。这样,英语论文范文,输入成为“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并且被学习者获得,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会提高。因此,输入是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输入的方式包括听和读。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已越来越重要。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原大纲将听和说列为第三层次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他们的听、说及写作能力则更为不满。认为大学生口语能力非常强的仅为5%,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讲座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14%,英语写作能力强或非常强的仅为11%,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学术论文及科研报告写作的仅为12%。(徐玲 1999:73)
  Kresen的输入理论认为“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教口语的最好途径就是提供可理解输入”(Krashen 1982:22),“写作能力来自大量的自发的兴趣阅读”(Krashen 1985:19)。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包括信息的接受、发展和反馈,必然涉及听、说、读、 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听、说措施,提高听说速度和准确度,增加课堂及课外听、说量,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做到积极主动地听和说。同时,要加强阅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努力做到“输入”和“输出”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2 、打好语言基础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语言,同时人类的思想又常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人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它语言结构里。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适应,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决定了其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来定芳等 1996:145)。随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联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关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文化特征都在其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如:形容词“胆小”,英语用"as timid as hare"(胆小如兔),而汉语的对应成语是“胆小如鼠”。在汉语文化中,“鼠”代表“胆小”,而“兔”却是“敏捷、迅速”的象征。再以英汉谚语的文化异同为例:英美人常视狗为“人之良友”,许多谚语都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生活和行为,常有善意,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但狗在汉语文化中的形象恰恰相反,往往带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等。
  同样,人们的语言行为与其文化不可分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行为。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事,对另一个民族可能会显得完全陌生、不可思议。在汉语文化中,两位朋友在路上相遇,他们会问:“你到哪里去?”如果是吃饭时间,常用的客套话是:“你吃过饭了吗?”然而,你用这种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就会产生误解,英语毕业论文,使对方感到奇怪,甚至不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是:(1)合乎语法,某种语法是否在形式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可行;(3)得体性,某种语法是否得体;(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实际出现了。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者根据社会环境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社会语言能力。不了解目的语文化,要具备跨文化实际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教学、填补目的语文化知识空白的过程。教师要介绍目的语的文化特征,引导学生注意目的语与国语之间的文化异同,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处理文化异同的灵活性,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同步发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