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略论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一、引言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主学习“不仅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领域的探究产生了巨大推动影响,更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思考和讨论”。(郑敏,2017)如,大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王笃勤,2017;何莲珍,2017),自主学习中角色探索(陆巧玲,李翠英,2017),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报告(冯奇,万华,2017),对大学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调查与略论(徐锦芬等,2017)。在探讨措施上逐渐倾向于定性、定量相结合。但相关探讨多集中在自主能力培养方面,很少研讨学习者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作用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注意。近些年来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将其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探讨还很少。本文将结合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的特点,来略论自我效能感如何作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以及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理论简介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也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根据Holed的有关论述,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应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很显然,自主学习模式对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活动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学习活动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学习愿望。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其从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到自主学习实践的转变,并非简单的纵向直线过程,诸多作用因素的存在使其变得异常复杂艰难,心理素质起了尤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产生于2O世纪六、七十年代,其要义是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过程的必要性,试图为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高申春,1998)。自我效能理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三元交互决定论--研讨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策联系。其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感,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Bandura,1994)关于学生的学习而吉,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期和判断,它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与期望。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对未来状态的估计,还通过一些中介过程影响于个体的行为,从而构成决定个体行为的一种内部原因。自我效能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具有核心理论意义的是班杜拉对于自我效能感的主体影响机制(self—efficacy mechanisms in human agency)的略论与论述。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的决定性。 三、自我效能感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的影 响机制自我效能感是自主学习能否开展及持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班杜拉认为,“在作用行为的诸多思想类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现实的能力之判断了。”(班杜拉,1989)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某一奇怪的现象-- 有些学生既掌握了有效学习的策略、措施,也知道应用这些策略措施将会提高学习成绩,然而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一定使用这些策略和措施。原因何在?齐莫曼的论断也许可以为我们做出解释。他指出,“除非学习策略导致恰当的目标设置,准确的策略应用以及对结果实施自我监控和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即使拥有很多学习策略知识的学生也不会持续地使用它们。”原来是学习者不自信,即自我效能感低。同样,在学习者的主体影响更加明显,作用学习的内在因素更加重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不自信是阻碍自主学习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 那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起用的呢?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认知、动机、选择和情感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影响机制的。本文将结合自主学习的特点来阐释这个问题。 (一) 认知过程 自我效能感会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自我促进或自我阻碍的影响。 首先,对学习目标设定的作用。人类行为大多受到事先设定的目标的调节,而个体目标的设定又受到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设定学习目标是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它体现了学习者对目前自身学习的评价及对今后学习的要求。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必然会为自己设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确定反过来又会激发个体的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付出更大的努力,促使他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自己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不确定的态度,他可能会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 其次,英语毕业论文,对学习中自我归因的作用。自我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它对个体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归因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有效监控与正确反馈。这种监控与反馈是归因的体现,包含着自我评价和有针对性的调整。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不仅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把自己学习成功归因于个人稳定的内部因素-- 能力,把失败归因于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策略运用的调控等是可以取得成功的,那么学生会加倍努力,更自觉地监控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自主学习;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认为学习的成败是由自己能力有限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从而丧失自我调控的信心,由此产生的消极反应会使学生减少自主学习的动机。 (二) 动机过程 如上所述,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影响,通常伴有动机的因素或过程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作用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当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尤其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指导和控制自己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能力,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能够作用个体的动机。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往往活动的动机也强烈,面对困难与挫折,能持之以恒地努力,英语论文范文,具有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或挫折面前容易怀疑自己,放弃努力,而导致失败。 (三) 选择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部分是环境的产物,因此效能、信念可以通过作用人对环境和活动的选择来形成个体的生活历程。”(Bandura,1977)因此,学生对学习环境和任务的选择是受到其效能感的作用。由于自主学习是由个体自主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环境和任务,它要求个体对学习的不同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而自我效能感成为作用学习环境和任务的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学习任务做出不同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验证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为了更容易取得成功,则倾向于选择有把握,易取得成功的学习任务,回避那些他感到无法控制和不能顺利完成的学习任务。 (四) 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消极和抵制情绪。低落的自我效能感是消极情绪产生的先决因素,与消极情绪、低效学习行为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联系。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认为自己能有效地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时,就不会在对付、处理环境事件之前感到焦虑、恐慌。自我效能感弱的个体的焦虑水平就会被唤起而采取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被动应付。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