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教学与心理语言学》[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英语口语教学与心理语言学》------英语口语论文润色
      
在心理语言学的文献中,有不少对于语言产生模式之类的文章,其目的都在于阐明语言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始于思想,而终于语言的过程。尽管这些模式的阐述措施不同,可是它们却有共同之处:/论文即均把语言产生的整个过程视为计划和实施计划两个部分。当讲话者面临着一个语言环境时,往往会有一连串的想法:如这是什么样的语言情境?现在要讲些什么内容?以及讲这些内容的目的等。这种触景生情产生的思维现象,说明讲话者就在着手计划了。等到他把这些头绪理清之后,就可以说已确定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根据心理语言学家Steinberg的观点,讲话的内容及其目的就是讲话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只是一种意念形式,还需要转变成语言形式。要做到这一点,讲话者必须应用自己脑子里的语言知识,论文/其中包括会话知识、句型、词组和词汇等知识。与此同时,讲话者也要把语音知识运用到句子中去,才能把话说清楚。
从上述这些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产生的有效过程应具备三个要素:第一思想。例如:当一个学生被老师提问而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时候,他就会沉默不语。第二语言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英语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他就不可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三所需的口语技能。倘若一个人不懂得怎样控制自己得发音器官,发不清象“She sells sea -shells at the sea shore.”这种句子的声音信号,他就无法让人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上述语言产生过程的两个步骤与三个要素是对第一语言而言的。
然而,根据Steinberg的观点,理解句意和遣词造句的一些基本方式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来说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当学生具备第二语言产生过程所需的两个步骤与三要素时,显然也会用第二语言来造句,而且还会造出很完美的语句。按照心理学家Clark &Clark提出的“理想的话语传递(ideal delivery)”这种观点,只要学生知道所要说的内容并能流利地把它们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传递就很理想。相反,倘若学生在计划或实施计划时出了差错,他们讲出来的话就不理想。以下,我们可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位老师在上英语口语课时,要求英语系的学生谈谈计算机是怎样促进英语学习的,结果,学生都瞠目结舌,因为他们对计算机知之甚少,缺乏所要表达的知识。
另外,低年级的大学生在用第二语言讲话时,往往过于频繁地停下来寻找适当的词语或考虑恰当的句子结构以表达思想,这是由于他们对第二语言掌握不够所致。还有些学生认为,他们学英语仅是为了阅读,而这并不需要讲英语,结果在英语发音和语调方面没有得到很好训练。当这些学生开口讲英语时,不管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有多“棒”,往往也无法正确自如地表达自己地思想,无法让人们听懂他们的意思,原因在于他们发的音、调太差了。
针对上述情况,老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老师的任务首先不是训练学生如何用脑去产生某种想法,而要努力引导与创造一种让学生能够面对的恰当的语言环境。设置恰当的语言环境,不仅能促进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而且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开口的欲望,从而避免以往那种“冷场”局面的出现,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所以,在口语课里老师不应让学生谈“Why can certain medicine cause high blood pressure?”这样的题目。因为对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设置这样的语境并不很恰当。一方面,这样的题目过于专业化,虽说学生对了解某些药物为什么会引起高血压也许会感兴趣,但他们很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如医学方面的词汇太贫乏等,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少碰到,学生会一时反应不过来,瞠目以致谈不出什么内容。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人脑在受到语言环境刺激时都会产生某种思维现象,但是学生在上述这种不当的语境接受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也是很弱的。
那么,要使学生对语境刺激作出较强的反应,必须把上述题目换成“Doctor and Patient”或“Seeing the Doctor”更为恰当些。因为这些题目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环境,所以学生就会觉得越有东西谈,越容易谈。这样就容易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会话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所以说,模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最有可能想和做的事,似乎是最理想的语言环境。当前,国内有些英语口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规定好的对话,而一般教学又往往是要学生朗诵课文并背诵下来。这样的课文与教学似乎过于机械,有些欠妥,因为人们在实际交谈中不会去背诵课文中规定的对话。在英语口语教学中,除了要注意设置恰当的语言环境之外,还必须注意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个别提问太多,势必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一个个提心吊胆,穷于应付作答,作用他们主动开口的情绪。故此,最好少做些提问,多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口语活动。每次上课,教师可先利用几分钟时间就所设置的语境,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与其有关的词、词组和一些固定的表达措施,并写在黑板上,此时学生会很乐意与教师配合,并跃跃欲试,继而分小组进行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挥,然后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再由教师或口语较好的学生做总评。
再上课堂上,教师只扮演类似乐队指挥的角色,起组织和指挥演奏的影响,而学生却自始自终充当主角。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而且还有助于开拓思路,消除害怕心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其次,学生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英语之后才有可能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必须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心理语言学家Steinberg在制定语言产生模式时说过:“任何一个语言产生都必须有一套特殊的应用措施,其中包括对常见结构的使用……。毫无疑问,按固定规则来造句或理解句意所花的时间,要比寻找资料所花的时间多。”这里的“贮存资料”是指“the little boy”,“bread and butter”,“Where is it?”等常见结构。Steinberg认为,讲话者往往要直接使用贮存资料或替代这种资料,才能既快又易地造出句子。因此,学生需要记住大量的常见结构,如短语、套话、句型等。
不但要了解这种常见结构在句法、词法方面的功用,而且还要懂得它们在音调方面的效果。比如:“She is from France./She is from France?”这两句的句法似乎一样,都是陈述句,可是两句的念法却不同,前者的句末用降调,表示肯定,意为“她来自法国。”而后者的句末却用升调,表示“疑问”、“不解”,意为“她是来自法国吗?”倘若学生只知句法方面的功用,而不知音调的效果,一听到类似上述句子的话,就会闻而不解,不知如何作答。
显然,学生一旦掌握较多的英语常见结构并在口语交际中付诸实践,就可能脱口而出,自如地把自己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由于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处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当中,说话者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听话者也可以随时要求对方作出必要的解释,因此,讲话者在讲话时往往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常常是想到那讲到那。所有这些都是口语的特点决定的。口语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长句、整句少,短句、散句多,连贯性小、重复多等特点。鉴于口语的这些特点,老师应让学生学会说话时用不连贯句子的措施,这在笔头英语里恰恰是老师要教学生避免做的事。此外,老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口语中一些常见的省略现象等简略手法,如简体词和缩写词的形式(flu←infuluenza流行性感冒,frige←refrigerator冰箱,T.B←tuberculosis结核病)及其发音的情况。再次,加强发音练习,熟悉口语技能。
语音在语言的三个部分中(即语音、语法、词汇)中占首位,是语言的物质基础。练好发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发音正确,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也才能使别人听懂自己的话,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英语的语音、语调别具一格,与汉语大相径庭。某些英语语音在学生母语中并不存在,如:/θ/,/w/等音在汉语里就没有出现过。所以,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语言,只是到了他们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才逐渐使,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