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词在唇边 ( TOT) 是一种普遍的言语现象 , 它指的是人们知道想要说的词但在使用时却无法正确提取的状态。笔者以部分英语学习者为受试者通过实验发现: 语音提示和语义提示在解决 TOT 现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音节数与 TOT现象存在正相关 , 词频对其预测力有限。探讨还发现汉语在回忆英语词汇方面仍然占优势 , 受试者对英语词汇的词性特征不如操本族语者那样敏感。
Abstract : Tip2 of2the2tongue ( TOT) phenomenon is a very common type of speech errors. The present paper studies TOTs with Chinese learners. It shows that both phonological cues and semantic cues are significant in aiding lexical retrieval . The number of syllables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TOT occurrence while word f requency has limited predictive power on it .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Chinese , the learners’mother tongue ,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recall of English words and that unlike native speakers , th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re not so sensitive to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words , including that of part of speech.
Key words : English learning ; vocabulary ; tip of the tongue
0. 引言
词在唇边 (word on the tip of onep s tongue , 简称 TOT)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言语现象 , 它是指人们知道想要说的词 (目标词) 但在使用时却无法正确提取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 记得词语的某一部分 , 比如首字母 , 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整个词。对 TOT 现象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词汇提取的过程和心理词典的组织方式 , 因为受试者在无法正确提取词汇的情况下所做的猜测常常能够提供对于心理词汇结构的信息。(桂诗春 ,2017) 早期的探讨主要以单语者为探讨对象 , 后来逐步扩展到双语者 , (Herman &al , 1998 ; Askari , 1999)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专门的探讨和研讨。有鉴于此 , 我们试图做一初步的探讨。
1. 文献回顾
早在 19 世纪 TOT现象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 然而直到 1966 年布朗和麦克尼尔 (Brown &McNeill) 才开创了实证探讨的先河。他们采用向受试者朗读低频词释义的措施 , 让受试者写出目标词。结果发现 , 处于 TOT 状态下的受试者不仅能够给出与目标词相似的拼写形式而且可以想象出目标词的许多语音特征。受试者还倾向于把首尾和目标词相似的词错误地当做目标词 , 这就表明词的首尾最容易记住 , 在词汇储存机制中极其重要。艾奇逊 (Aitchinson , 1987) 把这一状态形象地称做“澡盆效应”, 因为这就像一个人躺在澡盆里露出头和脚一样。琼斯和兰福德 (Jones &Langford , 1987) 拓展了布朗和麦克尼尔的探讨措施 , 采取释义 /提示的措施以期找出 TOT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结果表明 ,语音提示 “堵塞” 词汇提取的通道。对这一结论 ,学术界至今仍争执不休。迈耶和博克 (Meyer & Bock ,1992) 使用高频词重做琼斯的实验 , 其结果与布朗和麦克尼尔的结论一致; 他们还指出 , 高频词的语音提示有助于词汇提取。克劳福德 (Crawford , 2017)在探讨不同类型的提示效果之后也认为 , 语音提示比语义提示更有利于解决 TOT状态。
对双语者词在唇边现象的研讨主要围绕两种心理模式展开。第一种是“堵塞模式”(blocking mod2el) , 即语音或语义上与目标词相似的词会阻碍目标词的提取。 ( Reason & Lucas , 1983 ; Jones & Longford ,1987)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 , TOT 现象在双语者中的出现机率偏高 , 这是因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中储存着许多能够引起“相争” (competing) 的词语。布里斯贝特 (Brysbaert , 1998) 、高兰和克罗尔 ( G ollan& Kroll , 2017) 的实验都支持这一点。第二种为“部分激活模式” (partial activation model) , 即目标词处于不完全激活状态。(Burke , 1991 ; Yaniv & Meyer ,1987) 伯克 (Burke , 1991) 对该模式做了详尽阐释并命名为“传导缺陷模式” ( Transmission DeficitModel) 。他们认为 , TOT发生的原因在于所储存词项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比较弱。换言之 , 由于学习者尚未在目标词的各种信息间建立有机的关系 , 传导过程中的失误导致 TOT 现象。詹姆斯和伯克(James & Burke , 2017) 近来的探讨表明 , 语义或语音上与目标词有关系的词促进目标词的激活。阿斯卡里 (Askari , 1999) 赞同该观点 , 并指出在音位上与之有关系的音素会导致第二语言使用中的 TOT 现象。高兰等学者 (2017) 的实验表明“堵塞模式”和“部分激活模式”都能够作用词汇提取过程。这一结论大大支持了迈耶和博克 (1992) 的推断 , 他们认为不同的假说都有可取之处 , 其效力的大小在于受试者对目标词的熟悉程度 (Brysbaert , 1998 ; G ol2lan & Kroll , 2017) 。高兰等的探讨还表明 , 词频对TOT的预测力有一定限度。 在本探讨中 , 我们试图研讨不同类型的提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 TOT 现象的补偿效果 , 词频和音节数目与 TOT 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者思维赖以进行的优势语言。具体的假设是: (1) 在解决TOT现象中语音提示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语义提示;(2) 词频和音节数与 TOT 现象呈正相关; (3) 对受试者而言 , 汉语仍然是他们学习英语过程的优势语言。
2. 实验措施
2.1 受试者和实验工具 本项实验有 28 名受试者 (20 名男生 , 8 名女生) , 他们都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二年级的学生 , 来自同一班级 , 平均年龄 20 岁。我们按照最近一次英语水平测试的成绩将他们分为两组。试卷由 26 个英语单词组成 (2 个形容词 , 2 个动词 , 22 个名词) , 英语释义及其词频来自《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 。试卷 A 为 26 个单词的英语释义 , 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试卷B 和 C。试卷B 的前13 个单词给出部分音节作为语音提示 , 后 13 个单词给出汉语对等词作为语义提示; 试卷 C与此相反。实验中 , 两组受试者一组将做试卷 A 和B , 另一组将做试卷A 和 C。本实验与前人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 , 先前的实验大多采用语音或语义提示 , 而我们采用了部分音节和汉语对等词的触发措施。 2.2 实验步骤 首先向受试者说明 TOT 现象。按照实验要求 ,每个受试者做两份试卷(A / B 或 A / C) 。他们需要根据释义写出英语目标词和汉语对应词并将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那个词(无论中文、 英文) 写在前面。当受试者感觉自己处于 TOT 状态时 ,应尽量,英语论文题目,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