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论文范文,词汇翻译的好坏直接作用到翻译的效果,本文通过研讨英汉两种语言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来略论汉英词汇的语义对比,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在笔者的翻译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总是力求汉语和英语词汇的对应,觉得这样才能完整地传达信息。这是对翻译尤其是对词汇翻译的一种误解。因为语言是文 化的载体,由于汉语和英语处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人们在词汇的选择方面也就存在着同一性与异同性。对比汉语和英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一、词汇偶合;二、词汇并行;三、词汇空缺;四、词汇冲突。ll~3 J本文就以上这四个基本特征逐一作些研讨,希望与大家商榷。 一、词汇偶合 首先要指出,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往往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语言里,人们对生活也有着不同体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尽一致,因此彼此用词、理解词义的方式、角度也不一样。然而,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自然生活条件基本相似。因此,各自的语言中就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相近之处,我们把这一语言特征称作“不同语言之间的偶合现象”。按词汇数量的比例来说,这种偶合现象在描写客观事物时似乎最为明显。例如汉语和英语里“手”和“脚”与hand和foot所表示的一样,彼此含义偶合。有的词不仅本义相同,而且在各自语言中的引申义中也很吻合。试举“头”与head为例说明之。“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或“人身体的最上部分”,例如:狗头一a dog’S head;他头上戴着一顶帽子--He has a hat on his head。“形容或位置类似头的东西”,例如:钉头--tlle head of a nail;槌头--the head of a hammer。用于各种固定词组中,例如:从头至脚--fr0m head to foot;出人头地--0ver the heads of others,等等。汉英的这种语义偶合,还可以通过“心”与heart两词的对比加以说明。这两个词在汉语和英语里不仅有完全相同的科学定义,即“人和高级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而且还有着许多语义相同或相当的语言表达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心”与heart的语义是基本偶合的。例如: 倾心--to give one’s heart to 放心--to set oile’s heart at ease 灰心--to lose heart 关心--to have(sth)at heart 伤心--to break one’s heart 心软--to be soft—hearted 心连心--heaIts beating in unison 衷心的--hean—felt 善心的--kind—hearted 黑心的--black—hearted 硬心肠的--hard—hearted 从心底里--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全心全意--heaIt and soul 然而,严格地说,汉英语义的偶合现象是少见的,通常是相互并行的。也就是说,对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二、词汇并行 汉英语言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事物的现象,这在单词以上的语言单位表达法里特别突出。譬如:我们常用:“犹如雨后春笋”这个短语来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而在英语中则有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众多)这样的说法。两者形式虽不一样,但在表示“众多”这一层意思上,它们是并行的、相同的,因此可用来互译。再如:He is in the doghouse.这个英语句子,如果译成“他在狗窝里”,译文就与原文字面上偶合;但如果译成“他名声扫地了”,那么,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则是一种并行现象。必须注意的是,英语的“He is in the doghouse”有上面两层含义,而汉语“他在狗窝里”则没有第二种含义。 这类表达法常常被称为习语。在习语的翻译中,我们往往可以采用并且有时必须采用“并行”翻译的措施,即用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译文来取代原文。 然而,语言中还有着不少的“语义空缺”。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创造出不同的词汇意义,英语论文,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外一种语言之中却不存在。 三、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可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异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是由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是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首先说第一类。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比如英国没有竹子,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shot(即“竹芽”),甚至连bamb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借过来的。又如salad(色拉)这 种凉拌生菜源于法国,英国人确实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其次,人们由于认识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现象。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有时不大一样。中国 人和英、美等国人养狗的目的与态度互不相同。在美国,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狗曲”;得病时可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 比如可以住在装有空调设备的“高级狗旅馆”里。中国人和英美人对狗所持有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1.汉语表示法:走狗(1ackey);狗杂种(bastard);狗娘养的(SOIl of a bitch);狗屁(horseshit;rubbish)等。 2.英语表示法:top dog(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to die a dog(可怜地死去);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等。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彼此在语义上很不相同:在英语中,虽然dog也含有贬义,但一般说来,这个词大多含有褒义,或者是含中性意义。从这一角度上说,“狗”和dog除了它们的本义相偶合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上是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最后,语言中这种空缺现象还有因语言、文化本身的一些特征所引起的。这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1.人;2.地方;3.语言形式;4.非语言形式。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与使用该语言的人密切 相关的表示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其中“盘古”这个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只 存在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而不存在于英语之中。一些地名用在语言中时,常常带有浓厚的语言特色。 比如,在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这个常见的英语表示法中,Newcastle是一个地方,以盛产煤著称,用在这个习语中它就有了一层特殊的含义。这个含义只适用千英语,如果不加任何注释地译成汉语,其喻义就空缺了。有的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语言里有着特殊的含义,而这些语言形式则很少能在其他的语言中找到完全相应的偶合体。比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同音词,因而语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双关语。可是,如果把双关语直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难保留其相关语的地位,也就是说,无法加以完美地互译。有时身体语言也会造成语言间的语义空缺现象。比如英国人常用耸肩的动作来表示“我不知道”的意思,而中国人则没有这种习惯。语言之间存在词汇、语义上的空缺,完全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出现语义空缺现象,那么,人们就会借用外来语的方式,使得两种语言偶合或并行。 四、词汇冲突 所谓“词汇冲突”,指的是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联系。这种矛盾、对立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语言的方式两个方面。比如,汉语中有“夹着尾巴”的说法,英语中亦有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的说法。两者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一种“词汇偶合”。但实际则不然,两者在语义上是有矛盾和冲突的。英语中的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是“垂头丧气”、“狼狈不堪”的意思。而汉语的“夹着尾巴”则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似乎可与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等同、偶合,如“敌军大败,夹着尾巴逃窜”中的“夹着尾巴”就是这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可以从下列例句中归纳出来:“即使成绩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