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论文:名词化的生成机制、 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提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 ,以新的视角研讨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人际功能。探讨发现 ,以其巨大的可扩展性而成为缓解语义潜势压力的名词化根源于语法隐喻过程中的级转移和结构构型转移。除了备受关注的过程(动词)和特征(形容词)的名词化之外 ,小句的名词化、 环境成分的名词化、 连词的名词化都属于不同类型的名词化形式 ,其内部语法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其功能而言 ,名词化除了实现语篇功能 ,还诠释人际功能 ,这种语言现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话语基调的驱动。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metaphor theory in systemic2 functional linguistics ,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echanism , categorization , and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nominalization f 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is argued that nominalization , as the major means of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f rom the meaning potential due to it s t remendous extensity , originates f rom grammatical movement s of metaphorization in rank and in st ructural configuration. Apart f rom the much2discussed nominalization of processes (verbs) and properties (adjectives) , clauses , circumstantial element s and relators are subject to nominaliz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nominalization are characterized with their own internal st ructures. With regard to functions , nominalization is motivated by tenor of discourse to certain extent , thus also const ruing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引言
  名词化现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 20 世纪初。洪堡特很早就注意到名词化现象; Jespersen(1924 ,1937)把名词化纳入到他的略论句法框架中进行略论。此后 ,名词化探讨的专著也陆续问世(Lees , 1963 ; Vendler , 1968 ; Zucchi , 1993 , Hey2vaert ,2017) 。语言学不同流派对名词化都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 (见范文芳等 , 2017 ;刘国辉等 ,2017 ;朱永生 ,2017) ,其中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探讨不再局限于名词化的概念、 类型 ,而上升到语篇层面。然而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探讨 ,我们不难发现 ,就名词化的类型探讨而言基本上限于过程(动词)和特征(形容词)的名词化方面 ,对名词化的小句、 环境成分及联系词的名词化讨论很少;同时 ,对名词化功能的研讨似乎也只局限于语篇功能 ,而人际功能的探究十分不足。本文拟就此两方面做一探研。
    2.概念界定及理论定位
   名词化概念虽有不同的表述 ,但其实质基本一致。Mat thews (2017 :244)把名词化界定为 “名词或行使名词短语功能的句法单位从其他任何单位衍生而来的过程” 。这与 Halliday (1994 :41)所给的定义相似: “使得一个成分或一组成分在句中发挥名词性短语功能” 的结构特征。Quirk 等(1985 :1288)把名词化具体化为 “一个和句子的谓语系统地对应并且拥有一个和相应动词形态上相关的中心名词的名词性短语” 。Heyvaert (2017)强调名词化的功能构型 ,其中包含外部的综合性功能和内部的略论性功能(即内部结构形式) 。显然 ,Quirk 等的界定较为狭窄 ,只注意到动词转化为名词这种现象。Mat thews 把可转化为名词的可能性扩大到其他句法结构 ,这与 Halliday 的界定一致。    这些界定的共同点在于:1)名词化结构可以是一个名词 ,也可以是一组词构成的结构;2)这种结构在句中发挥名词功能;3)名词化概念是一个“过程” 和 “结构” 的统一体 ,以 “过程” 为手段 , “结构” 为目标。    名词化有着不同的理论定位。在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中 ,名词化有比较明晰的分类 ,这种语言现象被视为由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产生的结构 ,反映深层结构的特征。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被取消 ,有的探讨者开始应用 “最简方案” 理论解释名词化现象 ,如Bouchard (1995)认为 ,心理动词的名词化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确认所有格的意图特征。但由于其生成机制的不规则性 ,这种语言现象只能从词汇意义上解释(范文芳等 2017 ;刘国辉等 2017) 。认知语言学认为名词化是一种突显概念的过程 ,是将动态的动作变为静态的事物。Langacher (1991)把名词化分为三种 ,即词汇名词化 ( lexical nominalization) 、 动形名词化(gerunditive nominalization)以及句子名词化( sen2tential nominalization) 。通过探讨名词化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变化、 迂回表达以及可预测性等几方面的问题 ,Langacher 认为 ,名词化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 ,有不同的模式就具有不同的能产性 ,名词化的形态与语义之间存在不一致问题 ,有些名词化的语义可能超出形式规则的预测。系统功能语法把名词化置于语法隐喻中探讨 ,把名词化看作由一致式向非一致式(即隐喻化的形式)转换的显著途径 ,因为隐喻化的总体趋势是 “物化”,表现为大多数的转换都是转换成名词结构。
    3.名词化的生成机制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系统分成语义层、 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三个层次 ,相邻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与被体现的联系。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 ,这种体现联系有两种形式 ,即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所谓 “一致式”,是指 “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最初共同进化而产生的那种联系模式” ( Halliday ,2017 :75) ,即诠释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过程成分中 ,参与者由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体现。过程本身由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动词体现 ,环境成分由介词词组体现 ,逻辑联系由连词体现 ,这样 ,词汇语法层和话语语义层之间在原始语法意义上保持一致。这是一种无标记的模式。然而 ,语言的不同层面之间存在张力 ,语义潜势给词汇语法层以巨大压力 ,使得一致式难以独立承受。在指称和扩展两种语义潜势的压力之下 ,一致式会朝向语法隐喻化的形式(即非一致式)转换 ,从而把流动的经验转化为符号化的范畴构型 ,范畴构型进一步塑造成理性化的论证序列(朱永生 ,2017 ; Halli2day ,2017) 。非一致式是一种隐喻化的表达形式 ,它不再遵循原始语法的常规模式 ,使得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不再保持一致 ,比如过程本身不再由动词体现而由名词体现 ,逻辑联系不再由连词而由名词体现 ,特征不再由形容词而由抽象名词体现。
    在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转换的过程中 ,名词化则成为自然的选择 ,这是因为名词化是释放语义潜势压力的主要手段。我们可以对名词进行各种操作 ,比如我们可以对名词进行计数、 限定、 描述、分类、 修饰 ,使得名词性词组从理论上可以进行几乎是无限度的扩展 ,可以带上数量不等的指示性成分、 修饰语、 分类词、 限定语等附,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