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所谓的零价动词指“在句法结构中只有一个形式主语,语义上却没有参与者成分”(陈昌来2017)的这一类动词。按照已有的探讨,英语、法语和德语的配价语法中都有“零价动词”这一概念,如: It is raining. Il pleut. Es regent. It is snowing. Il taut. Es schneit. 在这些句子中,英语的“it”,法语的“il”和德语的“es”都是传统语法探讨中公认的形式主语,即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意义的语言成分。换句话说,这些句首成分虽然在句法上充当动词的主语,但在语义上却是虚无的,因而不成为这类语句中动词的价语。按生成语法理论的说法,这类成分不可能接受动词的格位指派,所以不算是真正的主语,标以形式主语可谓名副其实。从这类词所蕴涵的语义内容看,它们都是与天气、气象有关的动词,所以有的学者干脆称之为气象动词(weather verbs)。 气象动词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共存现象。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处于哪个民族,“打雷、刮风、下雨”等都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无论哪种语言都有相应的气象动词。在汉语中,这类气象动词包括两类:①“下雨、下雪、打霜、起风、刮风、起雾、打雷、打闪、变天”等;②“地震、着火、封港、涨潮、塌方、涨水、落潮”等。不少人认为,气象动词就是零价动词。 通过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汉语中还有两个非气象动词也被包括在所谓的“零价动词”之内。一个是寒暄语“再见”,另一个是“例如”。原因是它们在语用中从来不携带任何价语。我赞同陈昌来(2017)的观点,不把“例如”当作“零价动词”处理。至于“再见”,陈文没有提及,本文将在下节作出解释。 3.语言中的零价动词质疑 从静态探讨的角度看,动词分为一、二、三价基本达成共识。“气象动词”到底归属为一价还是零价,这一争论的实质涉及到对动词配价本质的认识:配价是什么?确定价量的标准是什么?笼统地说,配价所探讨的是动词(支配者)及受其支配成分(价语)的句法、语义联系。在语言层面,配价一头连着语义,另一头牵着语法,成了句法、语义的接口(interface)。难怪学者们形成了三派不同的意见:配价是句法的;配价是语义的;配价是句法—语义的。我们在上文已经表明:配价探讨要区分语言层次和非语言的逻辑层次,认识配价要从逻辑配价出发,看在以行为(在语言中投射为动词)为中心构成的情景事件中有几个行为参与者(或称逻辑论元)。配价的本质是语义的,但这里的语义不是语言层次上的语义而是非语言层次上的逻辑语义。语言层面的语义价、句法价是逻辑配价投射的结果(如,行为投射为动词,行为参与者投射为名词性成分)。 在英语中,像snow, rain, freeze,thunder, lighten,hail等动词一般被看作是零价动词。理由很明确,这些动词在语义上不支配任何成分,句法上需求的主语位置由一个仅有形式而无实质意义的虚指代词it填充(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不能空缺)。如: It was freezing last night.(昨夜天气酷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