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问题的提出
词汇的拼读与识记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环节,并直接作用日后更深层次的英语学习。因此,词汇的拼读与识记一直被认为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2017版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词汇拼读的要求有:了解错误的发音会作用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语音清楚,语调自然。对词汇识记的要求有: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 个词汇和 50 个左右的习惯用语。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及词汇含量方面,都比课改前有所增加。词汇的记忆成为了学生与老师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当前为止,在大多数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当中,老师还是使用传统措施教授词汇:先给学生领读一遍词汇的发音,学生再齐声跟读几遍,最后在课下通过死记硬背或机械的抄写来记忆词汇。在这种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作用下,学生只能靠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词汇的一个个字母来记忆词汇,不仅困难而且容易遗忘。同时,还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不少小学生靠给词汇标注上拼音或汉字来读词汇。究其根本,是因为传统的词汇教学将词汇的“音”和“形”剥离开了,致使许多小学生即使艰难的背过了词汇的拼写,却不会词汇的发音。有时候老师读出这个词汇,学生也反应不过来是已经背过的词汇。不能有效地拼读、拼写词汇成为未来阻碍学生学好英语的一大障碍。由于这一障碍,不少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渐渐掉队。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反思。中学阶段,学生可通过学习国际音标,来辅助词汇学习。但在小学阶段,国际音标一般不被建议使用。那么,是否会存在一种适合在小学使用的、有效的词汇学习措施呢?
…………
1.2 “直接拼读法”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这种措施普遍用于儿童语言学习。“直接拼读法”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让学生学习各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使其不用借助国际音标,根据字母就能读出词汇的发音,解决词汇不会读,无法拼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发音不等于字母的名称音。例如,字母“b”的名称音是/bi:/,而发音是/b/;字母“i”的名称音是/ai/,而发音是/i/ ;字母“g”的名称音是/d i:/,而发音是/g/。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当学生看到“big”这个词汇时,他会用“/bi:/-/ai/-/d i:/”来背诵词汇。但是,“/bi:/-/ai/-/d i:/”和“big”二者之间的发音完全没有关系,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个词汇。而用“直接拼读法”学习词汇时,学生一看到词汇“big”,第一反应是把这个词汇分解成一个个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在这个词汇中只有三个字母的发音,分别是“/b/”,“/i/”和“/g/”。然后像拼读拼音一样,把这三个字母的发音自然地连接起来,最后它的发音就是“/big/”。
…………
第二章 国内外对于直接拼读法的探讨近况
2.1 国外直接拼读法探讨
追溯历史,18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阅读教学是“直接拼读法”教学的最早起源。“直接拼读法”在当时主要用来学习字母、拼读单词以及记忆文章。主要是出于宗教目的:让更多的人可以阅读和背诵宗教方面的书籍,以便接受教义的洗礼。很快许多人可以朗读甚至背诵宗教经文,但是却常常理解不了经文的真正含义。在 19 世纪早期,Horance Mann 由此而提出了全词教学法(whole wordmethod)。这种措施宣称阅读中的默读和理解更应该予以强调。赞成全词教学法的人们持有以下观点:阅读前儿童能否掌握字母联系不大,因为儿童在观察单词的长度与形状后,可以识别单词、并渐渐习得字母及其发音。随之而来的 20 世纪 30 到 40 年代是全词教学法的鼎盛时期:以全词教学法为基础的众多书籍、教科书等被出版和发行;各地的识字和阅读教学也广泛使用这种措施。与这种兴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直接拼读法”渐渐走出了大众的视线,英语论文题目,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但是,全词教学法的致命缺点也慢慢显现:儿童不能对陌生的单词进行解码(Hoover&Tunmer,1993)。因此,在 20 世纪 40 年代,对阅读更应该强调“义”(meaning-emphasis/whole word method)还是“形”(code-emphasis/Phonics)各路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20 世纪 50 年代,Rudolph Flesch 猛烈抨击了全词教学法,认为它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学法:像对待动物似的训练学生,而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他积极地倡导“直接拼读法”的回归,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反响。20 世纪 60 年代,Jean Chan 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调查探讨,对帮助儿童识字和阅读的各种教学措施进行了客观评价,1967 年,她正式宣布了此项探讨的结果:在儿童的单词识别、拼写、记忆和阅读理解方面,系统的“直接拼读法”比全词教学法的效果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