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迫切需要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必备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当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被国际教育界视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范式,人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发现问题,才能产生新的认识,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出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
一 批判性思维的起源及其概念
“批判的”( Critical)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从词源上说,该词意味着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力的判断”。[1]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探索性质疑( probingquestioning) ,即“产婆术”。在我国古代也有提倡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批判思维传统,如《礼记·中庸》中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有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等。“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首先发源于西方,它既是一种哲学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和心理学运动。早在 20 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安·索姆奈( William Sumner) 就在《社会习俗论》中特别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塑造优秀市民的最佳教育方式。”[2]37820 世纪 30 年代,比较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实验探讨开始了,批判性思维首次被美国的教育改革提倡。最早的一本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心理学作品《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实验探讨》( 1941) 由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爱德华·格拉泽( Edward Glaser) 撰写出版。我国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探讨时间起步于最近二十年,20 世纪 80 年代末,“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才被引入我国的学术领域。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多,当前尚无统一认识。比如,被公认为是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奠基者之一的罗伯特·恩尼斯( R. H. Ennis) 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独立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3]85美国学者布朗( M. Neil Brown) 和基利( Stewart M. Jerry) 在其作品《批判性思维指南》中提出: “批判性思维始于好奇,英语论文网站,然而,批判性思维又远非止于好奇,它乃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集萃。而这种方式和技巧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他人看法反映的质量。”[4]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引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的界定: 批判性思维是指“关于某种事物、想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5]而最为权威的是 1987 年美国、加拿大的 46 名专家联手应用德尔菲( Delphi) 措施( 即反复学问调查 / 专家意见 /直观结果的措施) 得出的比较同一的意见: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略论、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生存的证据、概念、措施、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索工具。由于这个原因,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一个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强大资源。”[6]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一种能力素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个方面,它并不是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也与满足现成答案、不求甚解、盲目附和的思维模式相悖,它是一种有扬有弃的辩证思维形态。其主要特征是批判与继承、否定与肯定相互包含和统一。“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廓清迷雾,找到真理。它是科学真理的助产士,是新思想的催化剂。批判性思维能帮我们纠正错误,作出合理的决策,进行正确的选择。批判性思维能使我们严谨、缜密、清晰。”[7]273
二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999 年,何其莘等在《对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郑重地提出了培养英语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8]24 -28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系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很少涉及到思维层面,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曾批判道: “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略论、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9]9 -15。( 一) 传统英语教育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毋庸置疑,英语论文,长期以来,“重接受、轻思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和接受状况,而忽视了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学生也缺乏探索科学所必备的好奇、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很少应用批判的眼光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不善于主动思考、略论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在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专业英语教育主要追求的是英语知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精读课文常常被肢解成一大堆的英语语言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去略论这些语言知识点的语法、句法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的把握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与道德启示,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过多地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强调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习惯把标准化答案教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在上课过程中照搬教参上的现成结论,并模式化地传授于学生,测试中追求答案的唯一化、统一化和标准化,忽视了对所教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思考及其价值评判,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往往也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事实上却往往只是单纯的为“问题”而问题,为“讨论”而讨论,学生间的课堂合作有形无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二) 传统英语教育评价制度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习的革命》(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一书的作者珍妮特·沃斯( Janet Worth) 和戈登·德莱顿( Gedeng de Leiden) 曾明确指出: “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任何评估措施都应该鼓励它,而不能把人归入到‘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模式中。”[10]453而在传统的英语教育评价制度中通常是过多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评价方式单一,开放式的题目设计不够多。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会见仁见智,难以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形式来衡量。简单的词汇、语法点的标准化试题的考查,只能测试思维的结果,而无法测试思维的过程,尤其是考生不能违背命题者意愿的创造性发挥,这样虽然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但却限制甚至削弱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虽然多数教师都已关注到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及整个教学氛围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标准化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导致综合英语课成了无休止的语言知识传授课,“填鸭式”是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陷入疲倦的学习状态,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形成了一味的被动接受、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的状况。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我国高校英语系教育改革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就必须尽快确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观念。
三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