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是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主意识的关键,是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致使师生倾向于“短平快”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教育教学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系统,只有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这一多元系统中其它因素的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这种关系、发展的教学观点和生态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教学,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生态环境中“能动的存在物”,又是“受动的、受制约和限制的存在物”。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和行动的有效性是课堂生命力的根源,也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依据。 2.1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教师的这一主体性地位离不开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理解教学目标,探讨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措施,设计教学程序,建立评价体系。在组织、协调各种作用教学的因素和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措施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及相应的评价体系都受制于学生主体的现实状况,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和措施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并让这一评价体系能够动态地、全面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最为客观的依据。离开了学生能动性参与,教师的这一主体性地位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2)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动态调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深入发展,传统的知识传输方式、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学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是均等的,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学内容不再是师生间单程的输送-接收,而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面临考验,而教师的这时的主体性影响表现在他对自身多重角色的动态调整上:“教学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适时调整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角色以及师生联系组成教学生态环境中关键的“生物链”,它们相互作用和制约。一个良性的教学生态循环中,学生的主体性影响应得到强化,而教师则当动态地调整自身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适当的领域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影响。 3 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