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朗读在外语教学中的结构(2)[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二、外语朗读中语音修辞的深层结构朗读离不开语音层面,但又决非只局限于语音层面;除了朗读的各种技巧外,还存在一个贯穿于朗读活动全过程、赋予语音音响形象以美感和生命力的质素,这就是语味,语味是一个思想力量的呈现,一种声音中所蕴含的心灵的律动,是语音修辞深层结构的核心。如果缺乏语味,就无法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文学著作的语言是诗人或作家发自心灵深处的情不自禁的歌唱,是一种滋味、一种风韵、一种情景,这种情、这种韵、这种味蕴藏在文本中,它关于读者来说还是个空白,而朗读者需要以自身的修养、阅历、文化、知识去填补它,把握文本的内涵,和作者、文本之间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作家果戈里在《对听众朗诵俄国诗人著作》一文中对于朗诵的准则和措施发表了极为精神的意见:“在朗诵抒情著作上做到恰到好处绝非儿戏,为此必须对它花长时间探讨。必须真心实意体会出诗人心胸中的崇高感情,必须用全副精神去理解他的一词一句……”(殷涵·1983:21)接触文本时,文本无疑是个静态的,通过朗读,朗读者以自身的声音复活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韵、味,复活了文本语言中作者“精神的不由自主的流射”(洪堡特,1999:102)。语味是通过朗读而表现出来的。在莱蒙托夫《帆》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上没有做任何讲解,只是辅导学生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每读一遍就问学生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看到了一叶白色的孤帆,蓝雾弥漫的大海和惊涛骇浪的大海;听到了海浪的翻滚声,狂风的呼啸声,桅杆的轧轧作响声;并通过骚动和孤帆理解潜台词,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困惑、失望和对斗争风暴的渴望。通过朗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形象感受到深入地领会著作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他们读到了语味。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者的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决不只是语音层面的操作,而更是一种语味层面上的操作,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活动。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结构,等待着理解者。朗读者理解它,并不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获得对于它的知识,并不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想投射给这个文本,而是与这个文本相遇,进行对话,站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学习理解文本就是构建自身与文化的意义联系。朗读者与之对话,对声音表达自己与文化的意义联系,挖掘文本的种种可能性,语味就是挖掘文本的产物。如在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呼唤的是暴风雨,迎接的也是暴风雨,暴风雨是革命高潮的象征,因此,著作中对于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在朗读时就不宜带有贬义色彩,而“海鸥、海鸭、企鹅”三种海鸟象征着立宪党人之流,充其量只是海燕形象塑造时的“陪衬”,其所占的文字分量虽然不算少,但都处于次要的位置上,因此,朗读时对这三只水鸟应当显露出蔑视的贬义,而这贬义的语气分量却不能过重,以便其处于海燕不屑一顾的地位为宜。这样就不会喧宾夺主,干扰“海燕与暴风雨”之间的主体联系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朗读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朗读只是低年级所进行的活,英语论文题目英语毕业论文

上一篇: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