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与语言的联系》--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and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is the main method and strategy. 摘要: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性,并重点研讨了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具体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异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或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会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进而导致交际障碍。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应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语言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可能对其话语做出准确的推论,就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的科学措施》(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原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另一位语言学家弗赖斯也指出: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文化与语言的联系,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也不是与教学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等电子商务的运用,整个世界已成了“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英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传播语言知识,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他们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代表真正学会了这门外语,也不能实现交际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中,若交际的双方不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就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和敌意。”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还应把跨文化交际教学列为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思考 1.提高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 要搞好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的角度去了解材料所表达的语用意识和语用逻辑。语用(即语言的使用)产生话语(discourse)或语篇(text),同样的语言材料,如果略论者注重材料、形式和语言结构,强调的便是篇章方面;如果略论者注重材料的内容、功能和社会因素,强调的则是话语方面。无论材料是谈论性别、权威、种族、行业、科学或家庭,都有与其相应的话语方式,比如法学话语(Legal discourse,即法庭对话)、种族话语(Racialdiscourse,如白人谈论移民)、医务话语(Medicaldiscourse,即医生与病人对话)等都属于不同的话语或说话的不同方式。当前,西方话语略论和篇章语言学领域中一个比较热门的探讨课题是:通过略论语篇的结构和特点略论话语,通过话语来推测其后的隐性意识。也就是说通过略论文章的篇章结构去了解其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来理解文章隐含的意义,这关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必须通过广泛阅读英美报刊杂志,多读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和《圣经》等来了解英美文化渊源、社会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如同要学透汉语就要学古汉语一样,学习英语也要从古代英美文学著作中汲取营养。莎士比亚的著作和英译《圣经》等对英美文化和语言的作用十分巨大,这些文学著作更是教材中各种引喻、典故的主要来源。因而,英语教师不了解这些就如同中国人不了解唐诗、宋词一样,是无法理解“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类的习语的,这样的教师也就无法胜任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语用异同,勾深攫微记得在大学的口语课上,外籍教师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用过Hello之后还用“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打招呼的话。事实上,在西方如果对方不是真想了解你去哪里,是不会问这样的问题的。在词语的使用上,这种由于文化异同造成理解障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peasant与farmer二词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如果不了解英国的文化,便不了解它们真正的区别:peasant一词在英国是指中世纪封建生产联系中租用贵族土地的农业生产者,16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后,已逐渐被farmer一词所代替。 因此,在中国用peasant一词指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贫苦雇农是可以的,但用来指今天的中国农民就不够准确了。再如,一位医药推销员给Allen介绍他推销的药包治百病,Allen说了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在这里,“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是“有保留地,持怀疑态度”,而不是“放点盐再吃。”还有,“dressedturkey”不是“穿了衣服的火鸡”,而是“褪毛的火鸡”。这些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英语学习者必须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语用异同,勾深攫微,这样才能日有所进。 3.精选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进行训练 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阅读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背景,教师应选择一些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短文进行训练,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能培养阅读能力,又能拓展其文化背景知识,且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下面这篇有趣的幽默故事,要是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就难以正确理解,也无法读出它的幽默。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Mummy,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Why, dear,whatever do you mean?”Her mother asked.“Well,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came back with another.”对话中的“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下来”是理解的关键所在,它蕴涵着英美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上婚礼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果听者不谙西方的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换了主郎君,就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 又如另一则幽默笑话:“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asked the minister of non-churchgoer,“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英语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