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英语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毕业生论文网

Abstract: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ref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teach the language system itself, and the culture teaching must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language learning can not be independent of culture lear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al content sets out, discussed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and some specific and feasible methods.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教授语言系统本身,必须和文化教学同步进行,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本文从外语教学的文化内容出发,论述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及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就是指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双重任务,不但要教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陈光磊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概括为三种: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这种分类揭示了文化内容中的层级联系,对我们认识文化的内涵,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用不同的措施处理不同的文化因素有一定的帮助。

一、语构文化
它指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异同,语言的构造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语言表现。例如,在英国、美国等讲英语的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从小到大的特点,因此,时间按照钟点、日、月、年的顺序排列;地址则按门牌号、街道、县区、省市、国家的顺序排列。

二、语义文化
它指的是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例如,汉语中提到“松柏、竹子、腊梅”等词汇,人们会马上联想到“勇敢、正直、坚强、刚正不阿”精神;谈起“荷花”,会联想到“纯洁、出污泥而不染”的文化内涵,而英语则不具备。英语中的“blue”有“忧伤”之意,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可见,交际双方如不了解词语内涵方面存在的文化异同,就会产生误会,从而中断交际。
2.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但反映在词汇的文化内涵上并非完全如此。如“family”一词在汉语和英语中均指“家庭成员”,但在英语中,family指丈夫、妻子和子女,通常不指上一辈人,而汉语中家庭成员的概念则广泛得多,包括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这种不等值性,正是文化异同的语言表现,是文化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汉语中表示亲属联系的词汇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长幼、性别等指称分明,英语就相当笼统。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舅父”等,英语统称为uncle;英文中的grandmother分不清是奶奶还是外婆。西方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之间联系松散,其亲属称谓联系体系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
4.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惯用语、成语及格言。英语中有部分惯用语、成语与汉语是对应的或是基本接近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与汉语毫不相干。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bambooshoots)来表示发展很快的事物。在英国没有竹子生长,因而英国人的意识中没有“笋”的概念,英语中表达“雨后春笋”的习语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交际双方只有在相互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三、语用文化
它是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社会背景和人际联系相连接起来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具体内容包括称呼、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告别语等。
1.称呼。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交际模式,中国文化在人际联系方面比较注重“上下尊卑”,等级观念较强,因而汉语中有“王局长”、“刘经理”、“张校长”之类的称呼。西方人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群体中,不论年龄、地位均可以直呼其名,甚至对父母、老师也不例外。我们如果按中国文化的模式去对待西方人,他们会感到非常意外。
2.招呼和问候。人们见面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但由于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的表达形式也有不同。在我国,人们见面时往往相互问“吃饭了吗?”或“去哪里?”,其实,问话者并不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饭或打算去什么地方,这只是一种问候方式,它们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但如果在交际中,把汉语中的招呼直译出来“Have you eaten yet?”外国朋友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听了“Where are you going?”会不高兴,认为你是在干涉他的私事。
3.道谢和答谢。我们日常口语中常用的“谢谢”和“Thank you!”就有各自浓厚的文化色彩。在英语国家,人们受到称赞时往往用“Thank you!”作答,而中国人在别人称赞时往往要用“过奖了”、“不敢当”等谦词来表示自己的谦虚。
4.告别语。按中国的习惯,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口时,客人说“请留步”,主人就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话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如果生硬地译成“Stay here”、“Goslowly”或“Walk slowly”听起来很不自然。英美人告别时说Good-bye,Bye-bye,See you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