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习语言,语境很重要。文中采用韩礼德的语境观来略论二语习得过程中,即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语境缺失的问题,旨在探究更有效的英语学习途径。 [关键词] 语境;二语习得;语境缺失 一、语境理论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克拉申(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其中之一是学得和习得假说。“学得是学习者有意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形成使用规则,并且可以意识到这些规则的形成过程。习得则是一个无意识地凭直觉构造语言系统的过程,就像儿童学习(pick up)语言一样。”[1]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措施紧密相连;习得与语境教学紧密相连,涉及到韩礼德语境观的三个方面。母语和英语的学习过程不同。以母语为例,当孩子刚出生时,他或她就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孩子用哭声来表达其不同的需求,如饿了、尿了还是不舒服等等。孩子开始学说话了,从一个字、两个字到一句话,每一次需求都是在具体语境中去实现。“韩礼德把儿童的语言发展看作是‘语言功能的掌握’和‘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图’。”[2]英语的学习则相反,我们是先学习单词、语法、句型、对话等等,然后才去考虑这些知识应该用于什么样的英语环境中。为什么那么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然发现用英语交流困难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所学的英语知识没有同语境充分结合。 “中国的英语运用环境是缺失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移植英语,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发展出了印度英语;香港地区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些都为英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而中国除了在有限从业人员的对外贸易中、对外交流中、英语教学中和各类英语考试中使用英语外,我们的英语语言环境几乎是没有的。”[3]平常在与外教交谈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彼此表达方式的异同,这说明我们讲英语不太地道。例如,一次外教给我讲他住的地方早上比较吵,因为有鸡叫的声音,但是他使用的是“rooster”,而没有用“cock”,我当时想,要是我说肯定会用“cock”,直到后来在翻译课的学习中我才明白“cock”会让人联想到性。我们学到的东西却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使用,我想这种现象关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学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因此不能只注重笔试而忽视口头表达。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来看,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探讨生,主要是依赖于做题、语法练习和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当然我自己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当前在我国,从儿童到成人有很多的英语考试,甚至一些丝毫不懂英语的成人,为了工作的晋升也不得不参加英语考试。如果你只是拿到了一些考试的合格证书,但却依然不会进行口语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英语就失去了意义。现在我们知道,通过英语考试是一回事,在实际语境中交流是另外一回事,当然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考试过程即是学得,语境交流过程即是习得,有意识的学得是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怎样才能在成功通过英语考试的同时又练就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呢? 三、创造地道的英语语境 (一)改变英语的学习哲学:不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交流,享受其快乐英语已经成为全球性语言,中国人都在学习英语。英国语言大师培根在《论读书》中说,“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按他的说法,学习首先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么请问一下你自己,你学习英语快乐吗?我认为小学生还有点快乐,一到初中、高中,学生都在紧张地备考,面对各科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学英语还会快乐吗?这种快乐的气氛如何来呢?需要自己去积极主动地营造。上课就要认真学得,课后主动地跟外教去交谈,看英文节目等等。我记得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特别爱看《走遍美国》这个栏目,每天播放的时间恰好是晚饭时间,边吃边看,看完去上晚自习,不亦乐乎。现在的学生成绩上不去,就开始请家教,笔者一向是不赞成的。笔者认为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足够自己消化,重要的是自己要掌握学习措施,并且经常和老师沟通。一味地依赖家教反而会降低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间交流的机会国际间交流关于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大多数英语教师在中国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国内教英语,从来没有国外学习英语的经历,笔者认为这样的一名英语教师不是一名完全合格的英语教师。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走出国门去提升自己,这关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不无裨益的。对学生来讲,学校也是可以考虑提供各种机会的,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每年和澳大利亚就有交换的留学生,这样既方便了外国学生学汉语,也方便了中国学生学英语。当然现在能够走出国门去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毕竟还是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