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文学与语言学早英语教学中的联系[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讨文学与语言学英语教学中的联系

摘 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研讨了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两门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对作为以学生为指向的文学课堂的理论基础的读者反应论与强调读者能动性的交际法语言教学(CLT)之间进行了比较,/英语论文“将文学引进语言课”和“将语言引进文学课”是读者反应论与CLT之间互相渗透和作用的具体体现。文体学作为文学与语言(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给我们的启示是消除人为的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两学科之间的隔阂。

关键词:英语文学 英语语言 相互联系 文体学

0 引 言

现代学科似乎朝着两个互相矛盾的方向发展着,一是各学科分门别类趋于精细,二是不同学科之间日益交汇与沟通。英语文学和语言(学)学科之间的长期分家就是前者的结果。而两者“本是同根生”的水乳交融的特质以及两家对峙所带来的困境,鼓励着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学者不断探究,去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Widdowson认为,“语言与文学教学是不应该分离的”[1]。而Jakobson早在1960年就辨证地总结了语言与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对语言的诗歌功能充耳不闻的语言学家和一个对语言学问题和语言学措施熟视无睹的文学学者,都是难以容忍的时代落伍者。”[2]笔者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讨论文学与语言之间的交融联系。

1 读者反应论与交际法语言教学

读者反应论是以读者(学生)为指向的文学课堂的理论基础。读者反应论与交际法语言教学(CLT)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读者反应论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批评理论,可谓是由多种理论分支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Lois Tyson曾总结了读者反应论中的五大分支:文本读者互动理论(以Louise Rosenblatt为代表),情感文体论(以Stanley Fish为代表),主观读者反应论(以David Bleich为代表),心理读者反应论(以Norman Hol-land为代表),社会读者反应论(以Stanley Fish为代表)[3]。CLT也“不是单一的措施,而是多种措施的组合”[4]。尽管两者都是由许多分支构成,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是在文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措施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表面看来似乎缺乏可以比较的内聚力,其实可以将读者反应论同构成CLT的理论基础以及读者反应论的实践寓意同CLT进行一番有意义的比较。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CLT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CLT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交际能力,即恰当地应用语法知识去构建不同语境中的言辞表达以达到用二语进行有效语言交流的能力。Karlheinz Hecht曾追跟究源,探索了“交际能力”这一比较宽泛的概念的种种理论根源,其中包括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Hecht指出,“接受美学的阐释模式”提出了同作为“交际能力”概念源头之一的符号学相似的一些观点,比如,“意义并非纯粹由文本决定的,读者同样赋予文本于意义。”[5]“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如同语言教学中的交际能力,是文学教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以读者为指向的文学教学,其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文学能力,即谙熟文学常规(literary conventions)并将其应用在文学著作的阅读中以获取著作的文学意义的能力。根据Alex Rodger,文学能力这个概念“类似于并且基于交际能力这一更为一般化的概念”[6]。

通过读者反应论与CLT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存在于读者反应论与CLT原理之间的理论重叠。不仅如此,“交际能力”和“文学能力”是两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能力,两者应该成为跨越英语文学与语言学科的不可分割的能力。而且,不容忽视,在英语文学和语言教学中读者反应论与CLT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支持的事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课程范围内的文学著作教学深受读者反应论的作用,特别具有深远作用的是Iser(1978)和Rosenblatt(1978)的理论。”[7]

CLT强调交际能力,那种在语言交流中随机应变更新自如的能力。一个具有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能从已知的旧的语言模式中创造出全新的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模式。读者反应论激励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具有文学能力的读者能“从同一文本的上下文和不同文本中概括信息、传递信息,对从已知的旧模式中脱胎换骨变异更新而成的新模式作出反应。”[8]这两种从旧模式中创造或认识新模式的能力是何其相似。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反应论不仅适合指导文学著作的阅读,也适合于非文学著作。由于读者反应论将不同读者的独特个性和经验纳入了考虑的范围,因此,在以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思想的语言课堂中,不管是阅读文学著作还是非文学著作,教师首先鼓励学生从个人的视角对文本作出反应与交流,然后再对文本进行客观略论。也就是说,读者反应论为以交际能力为指向的语言课堂提供了一个集体讨论的平台,而这种从个人视角展开的集体讨论,无疑会成为帮助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途径。同样地,通行于CLT课堂中的常见措施,比如分组作业、搭档作业、“线锯”式阅读(jigsaw reading)等,假如应用在文学课堂上,将会为文学著作的阐释与欣赏铺桥设路。读者反应论与CLT之间互相渗透和作用的现实与潜力,可以恰当地概括为“将文学引进语言课”和“将语言引进文学课”。

2 将文学引进语言课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