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生活的产物。《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强调/英语论文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本文从英语教学贴近生活的界定、理论基础、实施措施和准则等方面讨论英语教学怎样贴近生活。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措施;贴近生活 一、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 对“生活”一词,人们通常从狭义、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前者侧重“日常性”,所涉及的是人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形式,也称“生计”,人们通常说的“生活”就是这个层面上的生活。后者侧重整体性,将日常生活、科学生活、艺术和哲学等人文生活统统归到“生活”之中,属于广义的“理性生活”范畴。 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既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要贴近“非日常生活”领域中的科学生活(如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既要贴近学生熟悉的已有生活(或现实生活)也要贴近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英语教学贴近生活就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与教学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英语学科知识的自身体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众所周知,我们平时的吃、穿、住、行、用等,无一不与语言息息相关,英语论文范文,从时间维度上看“,生活”是动态的“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1]因此,老师要教学生学会从语言和文化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不断发现“生活中的语言”问题,并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二、英语教学贴近生活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2]他关注的是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联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1)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2)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的需要,亦合乎社会的需要。在学校与社会建立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担负起指导儿童社会生活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把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完全割裂开来。 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根据中国抗日时期的社会现实,将先生的理论本土化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说“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的做,真正之做,须在劳力上费心。活的书只可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建立一个比现在更可敬可爱的社会。”[3]他在1939年曾形象地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准则就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4]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可概括为三方面:(1)Education of life,即生活教育;(2)Education by life,即依据生活而教育;(3)Education for life,即为了生活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实验办新式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关系,为社会服务。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arl Ransom)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提出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的累积,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意义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 (2)学习是自动自发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4)学习是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知道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与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学习不会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发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将知识从特定情境中分解出来并迁移到其他情境中需要学习者很大的努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倡导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让他们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因此,强调英语教学贴近生活,注重英语教学关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观照社会实际是英语教师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三、英语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