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需要的是会生存、善学习、勇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挖掘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学业和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取得最大的进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学科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外语课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门融语言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外语教学应是一个既源于语言知识,又超脱于知识本身,将语言文化、交际心理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育人过程,使学习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 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英语教师可以将育人的思想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影响。一般而言,高校英语教材大都是优美的文学性文章或短小精悍的科普文章,蕴含丰富的思想美和道德美。英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简短地介绍作者和有关的文化背景,将文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现象同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英语毕业论文较。例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过80岁生日那天所发生的事。老人盼女儿能来到身边,可只收到邮差送来的女儿寄的贺卡和支票。老人痛苦地撕碎了支票。此时教师可对比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感受到:赡养老人是儿女的义务和责任,回报老人的不仅要有物质供应,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慰籍。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爱,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和时政教育等,融于情景对话中,利用编戏剧、作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有机地融于外语教学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四有”人才的主要阵地。 二、挖掘学生的智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基本技能上达到一定水平,是“讲、学、练”三者有机的结合。因此,英语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和课本教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教师除了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刊和杂志,融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素质教育于一体,还可以鼓励学生听英文广播,并可在每次正式上课之前用3~5分钟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做英语新闻报道。师生还可组织小型英语晚会,组织朗读、演讲和作文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协调、合作、自主等精神。 三、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形成了以学生词、语法,教师对句子和课文的略论、问答和练习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了语言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不觉把英语看作是一门只求死记硬背的知识课,而不会也不习惯去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也就无法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并非不要语言知识。没有语法和词汇就不能成为语言,但是语言是超越其组成要素的一个整体,不能离开使用而存在。要成功地培养学生掌握外语,就必须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着手于语言知识,使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从头抓起,养成“说”的习惯,新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可以成为培养良好习惯的开端。例如,教师在作自我介绍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学生动脑动口。教师只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鼓励和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提问结束后,再请学生概括成“The Introduction ofOurEnglishTeacher”。新学期伊始就营造出这种良好、轻松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师生平等合作的联系,消除心理顾虑,激活“说”的欲望起着不可缺少的影响。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如,每次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学生讲他们感兴趣的事,可以包括故事、新闻或异国的风俗文化等,也可以自由结合自编对话等。学生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着很高的参与热情,他们常常会自带道具,自编自演。除此之外,还可练习现场接龙编故事,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相互比赛。总之,经常变换手法,使学生一直保持“说”中有乐,“说”中获益,使学生在宽松的语言氛围中,融入挥洒自如的语言天地,体会语言自由交流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