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contact)能产生双语现象和语言变化,当然是学会语言的必要条件”。[2](p56)我们学会母语,有人统计需要1万多小时。儿童从出生到3岁掌握基本交流的能力,以每天接触12小时计,就是13140小时。而英语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全程学习也不过14年,假如每天按10课时计算,合7.5小时,每年按54周计算,14年才5670小时,这比学习母语接触的时间相差太远。且这种学习是分散的,尤其不能坚持不辍。因此,我们不能确定通过几千个课时就能全面地学会英语。也就是说英语是不可能成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只能是一门外语,学习的目标应该放在它的工具属性上,人们学习它是为了与本民族之后的英语人士进行交流,输出本民族的文化,输入外来先进的文化,使人们超越地域,共谋发展。英语在我国不可能成为官方语言,不可能成为通用语言,所以说,我们不能企求我国全体学习者都能掌握英语,只能让学习者根据需要去学习英语的技能和内容,让学习者能在后学习阶段掌握英语的学习措施。过分强调英语教育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从外语的侵蚀性来看,有识之士认为:“地球上现存的6000-7000种语言,有90%—96%正在走向灭绝。灭绝的途径主要是外语受到过分的重视后逐渐取代了本族语、母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沉淀。学习、引用一种外语,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接纳它的文化,尤其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审美观。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和防范,则在学习、引用之中,外语就会使本族语言和文化逐渐居于弱势地位,终至灭绝”。[2](p56)英语自19世纪以来具有强烈的侵蚀性,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是两大经济强国,凭借其经济强势,其语言伴随经济的扩大而成为强势语言,对落后国家特别是其殖民地具有强烈的侵蚀性,促使许多落后国家的语言乃至文化灭绝或趋于灭绝。我国英语教育政策过分重视英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英语的浸蚀性。许多学生关于美国文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更有一些习学英语者,其目的不是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而是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英语的学习时间来看,因为英语教育政策将英语与母语(语文)同等看待,而英语的学习难度肯定超过母语(语文),英语论文范文,因此,从学生家长到习学者本人,用在学习英语的时间和阅读量远远超过了关于母语(语文)的学习。大量的学习时间要花在英语学习上,我国的在校学生,以及教育之外的职称考试,迫使人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从而压缩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大量的学生不读古代的孔孟或老庄的作品了,甚至关于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这样的文学著作都没有时间去读。英语教育政策迫使中国学生放弃了更多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淡薄,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
二、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人才录用方式的单一性是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考试录用人才是自古以来就已证实行之有效的制度,它的精华在于选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其中,择优是唯一目的,但它只有在公开考试并进行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正因为如此,不仅上层人士,而且一大批“布衣”在这种考试中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称职尽责的人才。科举制度择优选出十几万名进士,一百来万名举人,这个知识阶层成为当时中国官吏、尤其是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我国从1949-1979年,沿用革命战争时期通过基层推荐而直接选拔干部的做法,
|